多维TW/民进党的「双语国家」迷思

文/郭雪筠

日前行政院长赖清德宣布了一个政策:为强化台湾国际竞争力,应师法新加坡英语教育模式,力拚2030年成为中、英文并行的「双语国家」。负责统筹「双语国家」政策的国发主委陈美伶11月初与媒体茶叙时表示,此举旨在强化台湾整体的英语能力,提升民众的国际竞争力;赖清德更以自己执政时期的「台南经验」为例,拟于12月亲自宣布「2030双语国家发展蓝图」计划,要让台湾进一步成为双语国家。

什么才是国际化

今年有选举,各方如无头苍蝇一般拚业绩时刻也到了。看到这现象不免让人感慨,一则台湾官员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国际化」,看到新加坡如何、香港又如何,便盲目效仿(或是只为拚业绩),忽视了台湾历史发展与这两者并无共同点。二则这显现出一种文化不自信,好像「陈先生」不是「国际化」,「Tony Chen」才是。

首先必须承认,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或是整个亚洲社会,加强英语能力从政府民间已推行已久,「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的观念,让许多孩子自小就接受双语教学升学之后,「英语课」不只出现在学校课程,还延续到课后的补习班,甚至进入职场也摆脱不了。「英语能力强等于竞争力强」,一直是华人父母的普遍迷思,然而,「多掌握一门语言」的说法与「双语国家」其实是两种概念。

赖清德可以说,为让外国观光客到台南宾至如归,台南市府愿意补助台南的观光业、让观光从业人员去上课,使台南人英语基础大幅上升,这无庸置疑,是一项德政。多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是能提升竞争力的,也有利于城市发展经济,这不仅限英语,日语也是同理。但是,这不代表「英语」(或日语)就是「台南第二官方语言」。

新加坡与香港为何能够以英语为第二官方语言,最重要的是历史背景,而非「提升国际竞争力」。新加坡在英国殖民时期英语是官方语言,公民自然而然学习英语,独立后菁英阶层依然以英语作为传递政令的官方语言,新加坡公民日常虽用马来语华语等,但这些语言也融入新加坡环境,有名的「新式英语」就由此诞生。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历史融入这个国家自然形成的,是这片土地人民的天然血液

而赖清德引以为豪的台南市「双语经验」推行至今成效如何,去过当地的人自然清楚。将「双语国家」与「多学一门语言」混淆,甚至用「加强竞争力」的说辞来包装,只能说,民进党误会了「双语国家」的意涵

政府到底想做什么?

再者,民进党政府自上任后在文化上有诸多动作,可惜每动一次就造成社会舆论哗然。去中国化故宫闭馆争议、双语国家政策,这些都让人民有「政府到底想做什么」的警戒与困惑。直白地说,如此一再折腾,对台湾其实是种伤害,人民对民进党的信任度也会不断下滑。竞争力和英语能力不该混为一谈,评估国家竞争力的指标,主要还是看它的人才培育、经济环境、产业效率等方面,并不是「英语能力」。

还是那句老话:政府若要全心投入、加强台湾人民的外语竞争力,对台湾是大有裨益,不论是泰语越南语、英语、日语,都可以让学生选修,培养对外语的兴趣

但是,想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好好执政,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官员应搞清楚台湾现有的优势与未来发展方向,少一些口水战大话虚话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