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蒋经国迷思背后

文/陈顺协 图/多维TW提供

台湾最后一个专制统治者蒋经国逝世30周年,国民党在1月13日前后一连举办3天追思纪念活动,有媒体问「谁是国民党内下一个蒋经国?」马英九答「这是一个好问题」;无独有偶,曾任蒋经国秘书14年的宋楚瑜也抢在此时出版口述历史《蒋经国秘书报告》,并在新书发表会上说,1982年他以「艾森豪奖学金得主」身份赴美访问3个月,马英九因此有机会代理蒋经国英文翻译工作,「意外促成一位政治人物崛起」,大抢「经国门生」正统地位。

在蒋经国逝世后,对于岛内仍屡有追思蒋经国行谊及缅怀其对台湾贡献的纪念活动,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对此仍持批判态度。施明德曾因主张台独、争取民主,在白色恐怖时期、美丽岛事件后分别入狱,长达25年半青壮时光身陷囹圄,而施明德最近直指国民党高层意图「以宣扬独裁者的方式,获得权力的选票」、是「没出息、没原则、没理想」。与其早在1962年入狱时被国民党特务刑求全口牙齿被打落、1984年在狱中抗议「江南案」绝食4年7个月,期间被强迫灌食3,040次的个人惨痛经历不无相关。

何以国民党在蒋经国逝世30周年,仍在打「经国牌」?又何以党外人士施明德等对蒋经国「独裁者」印象依旧痛诉?大部分绿营人士虽不否认他对建设台湾的贡献,但始终「不感谢」蒋经国在戒严前夕高抬贵手让民主进步党成立;也并未对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的开明选择,对台湾民主体制发展的影响公开表示肯定。

要解释马英九、宋楚瑜抢当「经国门生」、争正统,以及施明德、绿营人士无法忘却对蒋经国的「独裁者」印象,正本清源,还是必须剖析蒋经国复杂的人生旅程及所作所为,才能在其多种面貌中寻得些许轮廓。

磨难知疾苦 治理风格「道先于术」

蒋经国出生于1910年,彼时蒋介石仍是在日本振武学堂学习军事的革命党人,1925年蒋经国被送到苏联共产国际学习马列主义,其时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1926 年组建「国民革命军」展开北伐,1927年展开「清党」,使得蒋经国成苏联独裁者史达林(Joseph Stalin)的人质,而蒋经国处境堪怜地接受教育,最后通过严格的考核被推荐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候补党员、党员,期间担任多年基层工人,并在苏联成亲、生子。

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逼得蒋介石同意第二次「国共合作」,且苏联独裁者史达林及共产国际要求中共应该采取「联蒋抗日」方针,1937年蒋经国终于获得返回中国的机会。滞俄12年间,蒋经国是苏联工人、苏共党员、是命悬一线的人质,年轻时受马列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洗礼、亲身经历几度生死交关,除了对共产国际社会有深刻切身体会外,更让其养成沉默寡言、谋定后动,敢为人所不敢为的坚毅、冷酷、强烈的敌我意识。蒋经国喜怒不形于色的复杂性格,一生所作所为都受到早年悲惨经历所影响。

蒋经国在上海「打老虎」,与蒋宋美龄有亲属关系的「孔宋集团」斗争,后随蒋介石溃逃、退守台湾,蒋经国来台后实行白色恐怖之诸般作为,「敌我意识强烈、敢为人所不敢为」,美籍华人学者阮大仁在其著作《蒋中正日记揭密》中,爬梳《蒋介石日记》记载其以父亲的角色给蒋经国的书信片段,评论蒋经国的治理「道多于术」。

若以「道与术」的高度来检视,或许能窥得蒋经国多种面貌的性格之一二,并能为其既冷酷又亲民两极化形象做出解释。

而蒋经国在台湾社会存在的多重形象,以其1969年起担任掌握实权的行政院院长(彼时行政院长由副总统严家淦兼任)来讨论应为恰当。在此之前,蒋经国是孝子、是国民党特务机关首长、是实施白色恐怖以巩固国民党在台湾统治的执行长;是不畏危险,亲赴国共对峙前线大陈岛、金门岛,为将士打气的军事首长;也是轻装简从深入中部山区,看望穿山凿岩开辟横贯公路的退役官兵,在工程现场席地而坐、并肩用餐的弟兄形象;后期更有深入民间,遍布本岛与离岛遍尝庶民小吃而结交的民间友人。蒋经国的「道」是为了「巩固政权」,因此即使下令逮捕异议分子、施以酷刑,侵犯人权亦在所不惜。

所以就算是曾与蒋家亲近的自由主义者雷震,可以因倡言民主而坐狱10年;而中研院院长胡适可以被批判、被疏远;战功扬名国际、美国对其素有好感的孙立人将军,可以被构陷「知匪不报」罪名而终生软禁等,由蒋经国亲手处置的案例实不胜枚举。由此观之,异议分子如施明德,在蒋经国主政时入狱遭到酷刑也就不足为奇,因为「让人民心生畏惧」就是蒋经国的「术」。

时代在变 应时而变

蒋经国从1969年掌权到1988年1月逝世,这18年间,正是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国际,风云变化至巨的年代,台湾历经退出联合国、台美断交、《中(中华民国)美共同防御条约》失效、两次石油危机等动荡,蒋经国的冷静、沉着、谋定后动,让风雨飘摇的台湾不但挺过风雨,甚至还创造「经济奇迹」,让两三个世代的台湾人同时感念。

而此时蒋经国的形象是「铁肩扛千斤」,是能力排众议说出「今天不做,明天就会后悔」以承担的领导人;是「十大建设」经建蓝图的规划者、同时也是推动「十大革新」、澄清吏治的改革者;是能静下心来思索要将台湾未来如何推动,拔擢李国鼎孙运璿赵耀东等具国家情怀、经世济民思想的技术官僚,不受政治干扰影响得以发挥所长的领导者;是轻车简从、体察民瘼、亲民爱民的统治者,更是顺应潮流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两岸探亲,手握屠刀却愿意放下屠刀的历史创造者。蒋经国的「道」,以「建设台湾成为三民主义模范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来形容,虽不中亦不远矣。

更重要的是民生经济,对目前仍生活在台湾40岁以上的台湾人而言,蒋经国主政时期成绩是相当有感觉的。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的统计,1969年台湾的人均GDP为357美元,到了1988年已成长到6,369美元,靠着「十大建设」打下扎实基础,让台湾经济转型,「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设置并利用国民义务教育培育出高素质人才,也让台湾得以搭上日本及欧美国家分工体系的外移产业链,都是原因。

淡江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林金源分析指出,在蒋经国主政之时台湾没有「统独之争」,再加上施政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许多政策有「抑强扶弱」、重视分配的「均富」倾向,足以团结全民一致拚经济。斯言可谓一语中的。

苦闷一代 小蒋形象的世代差距

蒋经国建设台湾,除了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实质改善人民生活外,另一个重大成就,就是拍板决定了于1987年7月15日起解除自1949年5月20日即开始实施的「台湾省戒严令」,亲手终结台湾的威权统治时期,从而开启台湾的民主化进程。

纵使绿营人士总是将台湾的民主化归功于党外运动以及「勇敢的台湾人」等内在因素,以及国民党政权在「江南案」、「林宅血案」后逐渐失去美国的支持等外部压力,却不容否认当时握有「枪杆子」的蒋经国,还能有其他选择的事实,但蒋经国毅然以「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力抗国民党内的保守势力,再次展现领导人的承担与决断。

蒋经国对台湾的另一贡献是促成了台湾经济起飞并开放两岸交流。蒋经国任内推动十大建设,抓住美日等已开发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将台湾植入国际产业链之中,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并在1982年到1990年间创下平均年通膨率仅2%,劳工实质薪资年成长幅度8%。

但对今天的台湾年轻人而言,蒋在民主开放和经济成长的这些贡献都已成遥远而模糊的历史,是父辈们的辉煌。台湾从90年代以降的产业外移和外来投资剧减,使得薪资长期停滞而物价却不停攀升,相对剥夺感在年轻人心中滋生,产生了世代冲突。

而另一方面,因为自由民主已成社会主流价值,加之民主选举的动员需求,二二八事件、林宅血案「威权遗产」反而成为悲情动员材料,蒋经国建设台湾、亲民爱民的形象日益模糊,「独裁者」形象却日益鲜明,对蒋经国形象的解读也因此产生「世代差距」。

蒋经国之后 再无蒋经国

再回头来讨论「谁会是下一个蒋经国」,确是大哉问。对于马英九、宋楚瑜抢当「经国门生」之荒谬及算计,台湾人民应反复追问这些从政者的「初心」为何?反复敲打从政者「有违初心」之举措;从政者则应扪心自问,是否确实做到「与民同在」。

台湾政坛或媒体实在不必再去追问「谁是下一个蒋经国」或是他的接班人,因为专制时代已远,统独争议已成,再不可能有如同蒋经国既专制又开明、既求成长又重分配等多重性格集于一身的领导人出现,那就别再苦苦追寻蒋经国的接班人或去抢当「经国门生」了。

不过,蒋经国「应时而变,与民同在」的精神及身体力行,仍足堪为政治人物典范,蒋经国逝世30年,仍有高达53.5%民意认为他对台湾贡献最大,当今台湾政坛人士对此应该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