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锐实力」背后的西方焦虑与文明冲突
文/吴婷
有一场21世纪的文明冲突正出现极具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过去两个月西方世界开始刮起一股「锐实力」(Sharp Power)风暴,矛头对准的,便是中国大陆和俄罗斯两个非西方强者。
近来频繁见诸媒体的「锐实力」,作为不同于「硬实力」、「软实力」的新名词,最开始是由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提出,意在提醒各国应警惕「上涨中的专制主义影响力」;随后英国《经济学人》以封面报导跟进,忧心忡忡地提问:「中国的锐实力,西方难以阻挡?」而「软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奈伊(Joseph S. Nye)也主动出来宣示,为「锐实力」扣上「资讯战」的帽子。
经过此番狂轰乱炸,加之一些现实例证的佐证,比如澳洲、纽西兰、德国等民主国家最近亦相继指摘大陆透过政治捐献和提供免费旅游等手段,诱使当地政客或官员代表北京利益来发声,「锐实力」这一概念遂完成量变累积,并且迅速营造出「中国威胁论」的景象。而不甘任由西方诋毁和控制的大陆学者,亦闻风而动,纷纷发文批驳「锐实力」背后的舆论陷阱,并且试图以「和实力」、「睿实力」、「智实力」等概念完成反击。
抛开争议回到源头,究竟什么是西方语境下描述的「锐实力」?它又和「硬实力」、「软实力」等名词有何异同呢?按照民主基金会学者沃克(Christopher Walker)和路德维克(Jessica Ludwig)的解释,「他们(中俄)发挥影响力的技巧即使不是公开压迫的那种硬,但这些技巧也不能算是软的。」因其具穿透力和杀伤力,故谓之「锐实力」。
之所以「不硬」,很容易理解,因为根据奈伊最初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是其压迫能力,亦即一种军事及经济实力演变出来的功能为基础。换言之,与「锐实力」不同,「硬实力」很容易辨识、理解。之所以「不软」,在于形式与目的不同轨,亦即看似「软实力」的魅力攻势下,实则隐藏着「锐实力」的祸心。
具体来说,西方认为走出国门且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不是为了扩大文化交流,而是为了「让政权透过不断尝试,发展出一套更能发挥影响力的工具」,「其核心目标是要分散注意力及操纵舆论」;克里姆林宫开设环球电视网路「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不是为了新闻传播,而是「加快改造全世界对俄罗斯观感及公共言论上的步伐」,「并在网上及现实世界罗织一个将国际舆论方向,调转到有利于己方为目标的强力网路。」大陆大幅扩充自身在环球层面的经济及商业利益,并不是为了「命运共同体」,而是「尽可能掩盖或压制中国境外批评中国共产党的声音」。
在西方语境下,中俄作为专制政权的代表,其发挥影响力的手段,即「锐实力」,包含「专制政权所发放的恶意及侵略本质」,是为「能穿透文化壁垒,改变西方价值观的利刃」,与「软实力」强调的吸引力相去甚远。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再到今天的「锐实力」,以及伴随期间从未离席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传统西方社会深度焦虑暴露无遗。试想一下,如果中国大陆仍是几十年前一穷二白、满目疮痍,或是改革开放之初、民生凋敝的中国大陆,早已率先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西方国家,还会将其放在眼里?显然不会。
而今西方对大陆的聚焦甚至锁定,正是大陆影响力日盛乃至「锐不可挡」的最佳佐证。从毛时代的「站起来」到邓时代的「富起来」,时间拉近到习近平时代,亦即「强起来」的时代,碰到习近平这样一位政治强人,大陆开始展现出愈发强劲的进取心,外交上不再「韬光养晦」,转而更加「出动出击」,军事上要「能打胜仗」,科技发展已经让美国都感受到巨大压力,对于太空的探索亦是稳步推进。种种现象不仅让西方国家感到不快,甚且出现了明显的疼痛感。为了最大限度化解焦虑、减轻痛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只能寻找新的冷战对象,中俄即是最新的目标。
其实不难想像,早在1992年福山(Francis Fukuyama)便借由《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宣告西方国家自由民主制的优越性,并谓之「人类社会演化的终点」、「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习惯于优越感的西方国家,亲眼目睹一个东方国家一步步由弱变强,一步步颠覆原有的国际格局,并意图将己方发展模式和方案,提供给世界各国自由参照,是何等的反差和颠覆。由此层面来看,西方炮制的「锐实力」概念,与其说是为中国大陆和俄罗斯挖的舆论陷阱,毋宁说是自己掉进过去优越感与今日挫败感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因为强烈的意识形态先行与对西式普世价值及西方文明的顶礼膜拜,所以西方国家对于大陆之「锐不可挡」,即便有着和平、包容的传统文化底色,有着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底蕴,还有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反复承诺的「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西方国家仍旧不相信这头睡醒的狮子不会吃人。
被本刊冠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宣言」的中共十九大报告,更加强化西方的认知与判断,习近平则让此一认知被空前强化。因为大陆不仅宣告新时代的到来,并为未来划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即完成对自身现代化强国构建的同时,完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的解释力、说服力。强国意味着什么?在西方的认知里里,强国必霸,「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依然是有效的国际规则;中国模式意味着什么?不就是中国大陆版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吗?
透过如此天衣无缝般的概念嫁接,「锐实力」的提出者与众多拥趸意欲实现的,并非对「锐实力」做出有效的反击,而是凝聚出反对中俄的共识。按照民主基金会的说法,「要因应专制国家『锐实力』带来的挑战,其他国家需要一套多方位的回应,当中需包括掀出中国及俄罗斯发挥其『锐实力』的管道。」而奈伊观点则相对中庸、平和,因为「民主国家回应锐实力时须小心谨慎,不要反应过度,如果遵照那些鼓吹以专制模式来与锐实力竞争人士的意见,便会导致自身软实力受到削弱」,何况,「勒令关闭中俄合法的软实力工具可能适得其反」。
显而易见,借由对「锐实力」概念的打造,营造出一幅专制主义影响力强势而来的「末日景象」,却不得不承认己方的束手无策,并美其名曰是为了避免自身「软实力」受损。难道对中国大陆有别于西方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的包容,以及对人类和平发展共同事业的客观认识,不该是西方自由主义该有的精神内核吗?
说到底,这场由「锐实力」作为导火线的东西方论战,注定与所谓的「硬实力」、「软实力」无关,而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文明冲突,但冲突不再以欧美中心论为中心。杭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20世纪末即预言,世界正在变小,文化的接触会产生摩擦。而今世界已成为小而紧密的地球村,不同文化构成的文明必然不只是摩擦,甚至最终导向冲突。既然冲突不可避免,那么西方文明在今天,又真的做好准备向东方文明宣战,并将展开这场冲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