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金马冲突过后 台湾影业往何处去
【文/谭英瑛】
第55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得到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傅榆一句:「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成真正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身为台湾人最大的愿望。」掀起风波;紧接着上届影帝涂们以「中国台湾、两岸一家亲」回应,引发两岸网民政治认同大战。此争议再加上本届大陆电影得到多数金马奖项提名,让台湾社会掀起「到底是金马奖还是台版金鸡、百花奖」的争议。台湾人对此议题产生复杂的情绪,除了国族情绪发泄外,更深层的意义则是台湾人对本土电影产业的停滞感到焦虑。
今年入围金马奖的影片中,大陆方面包办高达61项提名,强压台湾(43项)与香港,加上近年来台湾电影产业人才出走台湾,「北漂」大陆的消息不断,造成台湾娱乐圈空转,即便资方有意投资拍摄本土电影,但在产业恶化、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下,台湾已出现人才断层,除了没有可号召票房的红牌明星外,也罕见世界水准的电影编剧创意,更遑论高资本投资的巨型商业电影能在台湾本土生根。
勤业众信(Deloitte)曾发表《从虚胖到结实:中国电影经历「成长的烦恼」》报告,提到中国大陆电影产业发展的几项趋势,其中一个就是「『大制作』电影呈上升趋势」,尤其「自2016年开始,前十大院线电影中,上亿人民币投资的影片已占八成」;相对于大陆产业能提供巨额资金投资影片,台湾对电影资金的投注无法比拟。据台湾文化部出版的《2016影视广播产业趋势研究调查报告——电影、电视及广播产业》,2016年制作成本大于1亿新台币的台片仅占15.38%,这在「没钱就万万不能」的影视产业界,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要害。
台湾电影产业之所以如此萎靡,原因在于官方的产业政策无法摆脱意识形态桎梏,「政治考量先于商业考量」的非专业因素干扰下,更不可能快速建立起电影产业的根基。台湾社会年复一年地讨论「金马奖存废」,仅止于民族主义的情绪发泄,并未深刻体认到电影产业的沉疴而提出建设性反省。至于为何政府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从其电影政策面处处凸显对大陆的抵御和排斥,就可看出。
台湾电影政策 无法「艺术归艺术」
此次金马奖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画面——金马奖主持人陶晶莹在主持过程中,向文化部长郑丽君丢出一个问题:「是不是能够让每年入围的电影,给更多人看到?」点出了台湾对大陆影片设下「配额限制」的陈年问题;第53届金马奖典礼中,香港导演陈可辛也在台上幽自己一默,称其监制的《七月与安生》,全台仅有金马奖评审看过,之后该片又打破纪录,拿了两位最佳女主角奖,却因没抽到配额而延迟上映,引发台湾社会对陆片配额政策的讨论,但此风波仅止于讨论,并未在政府政策上产生什么决定性的改变。
文化评论者、政大传播学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政亮曾表示,大陆将电影的配额视为如小米、钢铁一样,是大陆在谈判桌上的谈判筹码。这种将一地的电影配额视为谈判筹码绝非「中国特色」,台湾亦是如此。郑丽君对于「是否能放宽配额」的问题,则强调:「大陆宣称没有配额限制,但有『审批制度』,加上负责引进台片的是陆方国营事业,形成双重把关。」郑丽君的顾虑,凸显台湾处理两岸政策时,意识形态至上,而忘却了对于陆片配额制度,其实能有更细致的作为。
另外,台湾不准陆资公司投资台湾电影,也在台湾影视产业发展形成了某些层面的阻碍。如2016年爱奇艺欲在台湾设子公司时,郑丽君即明确表示,依照台湾现行法规,陆资投资电视、电影都是不被允许的,最后投审会也驳回了爱奇艺的投资申请。爱奇艺只得在台湾另寻合作伙伴「欧锑锑娱乐」,进行在地内容的产出与服务。
电影需服务市场 政策须服务产业
从实际层面看,陆资投资台湾的影视,可能因为「审查」制度,难以产出类似以「太阳花运动」为主题的《我的青春,在台湾》此种纪录片佳作,但是一个成功的电影产业,应该能兼容并蓄各种题材,必须具备多元化的产能。娱乐重击创办人商台玉曾表示:「你可以去碰触政治、言论,可是你就是要知道你的市场在哪里,碰触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绝对是为了让戏更好看,而非让你的政治得到选票。」她更提醒台湾影人:「你的市场在哪里,就要做出怎样的东西,不能扭曲。」可以选择面向台湾市场、拍本土的电影,但面向整体华人市场时,就要思考,什么样的题材能够获得共鸣?
就此来看台湾影业,既需要如这次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我的青春,在台湾》一般,直指台湾公民运动与国族认同矛盾,却难以在大陆上映的影片;又需要一部如《后来的我们》、《七月与安生》或是《西游降魔篇》这类吸金大片。前者或许难以获得陆资挹注,后者却可藉台湾政府进一步的开放陆资投资而得到发展。同时让两种不同的影片能有更好发展,不就是政府应积极推动以产业、市场发展为主的政策吗?
回到第55届金马奖那晚的国族情感冲突,不论是获奖者自抒「台湾被当成独立个体」的盼望,还是「中国台湾」、「两岸一家亲」、「中国电影」,那些话语均诚如金马执委会主席李安的那句:「台湾这边是自由的,我们这边影展是开放的,台湾爱讲什么就讲什么,我们又不能说你不能讲什么怎么样。」在台湾,一切的政治立场的发言均被尊重。但这件让两岸影人各抒己见的「茶壶里的风暴」,绝非台湾当下电影产业的核心议题。台湾的影视产业政策重点,其实在于须建立起既能创造台湾特色的政治议题片,又可以借着与大陆、香港的合作,生产出影响大陆、亚洲、国际的大片,这才是台湾电影产业之福。
回到第55届金马奖那晚的国族情感冲突,不论是获奖者自抒「台湾被当成独立个体」的盼望,还是「中国台湾」,「两岸一家亲」,「中国电影」,那些话语均诚如金马执委会主席李安的那句:「台湾这边是自由的,我们这边影展是开放的,台湾爱讲什么就讲什么,我们又不能说你不能讲什么怎么样。」在台湾,一切的政治立场的发言均被尊重。但这件让两岸影人各抒己见的「茶壶里的风暴」,绝非台湾当下电影产业的核心议题。台湾的影视产业政策重点,其实在于须建立起既能创造台湾特色的政治议题片,又可以借着与大陆,香港的合作,生产出影响大陆,亚洲,国际的大片,这才是台湾电影产业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