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马英九状告北检之外 台湾司改任重道远
▲前总统马英九赴北检,针对周刊报导3段不利他的关键录音,提告邢泰钊、主任检察官泄密。(图/本报资料照/记者杨佩琪摄)
文/蔡苡柔
从台北大巨蛋案、庆富猎雷舰案到「三中案」,前总统马英九频跑法院,一开始神色从容地表示「尊重司法」,到创纪录被侦讯14.5小时,又遭《镜周刊》指涉他是三中案的藏镜人。马英九一改先前态度,亲赴台北地检署告发北检检察长邢泰钊、主任检察官王鑫健涉嫌泄密,违反「侦查不公开」原则,成为台湾史上第一件卸任元首状告现任检察总长的案例,马英九将一系列司法调查定调为「政治追杀」。媒体也开始深刨邢泰钊背景,指他办蓝不办绿,是「有色彩背景」的检察长,司法正义再次沦为政治斗争的配角。
无独有偶,新党发言人王炳忠住处遭检调人员搜索,与其他新党党员被带回侦讯引发舆论哗然,整个司法程序正义也有诸多讨论。蔡英文选前提倡司法正义,司法改革更是2016年总统大选「英派革新」一大重点,她上台前一再强调司法改革要回归「人民的司法」、希望强化台湾人对司法的信任,但重要的司法改革国是会议从分组会议到总结会议皆招致批评,已确定无法在今年底送进立法院审查,接连爆发的司法争议也引发大众对于司法公正度、检调信任度的质疑。
侦查不公开 界线模糊
近期「侦查不公开」一再被提起,也是马英九决定状告北检的主因。马英九点名的《镜周刊》在报导中指出,检方搜索国民党中央投资公司查扣上百张光碟,其中一张录到了马英九与中投公司前董事长张哲琛、中投公司前总经理汪海清讨论中视交易案时裁示「那就回馈给他(指余建新)」,贱卖中视以图利余建新。马英九因而质疑,泄漏消息给媒体的检方确已违反侦查不公开的相关规定。
台湾司法案件的侦查过程一向由检察体系主导,「侦查不公开」在检察官「球员兼裁判」下不仅难保公正,还时常被外界视为规避监督的借口。如在不久前爆发的王炳忠案中,新党一再要检方公布约谈王炳忠的证据和理由,而北检则以案件未侦结、侦查不公开为由回绝。在目前特殊政治环境、媒体生态下,检方「不公开」尺度的拿捏及各种消息的走漏,都可能被大做文章。在检警与媒体的关系中,侦查不公开本就是矛盾的存在。从法务部办案新闻处理要点中「不影响案件继续侦办及无不良副作用之情况下,得由主管单位于请示核准后协调联络室发布新闻」,就可窥知检警在新闻露出与保密的两难。基层员警也表示,一方面希望新闻露出提升检警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遵守不泄密原则,本身就是冲突的;而负责人接获上级指示时,往往也只能靠「心中那把尺」和承办经验拿捏。
外界往往不愿等到案件侦结,比起研究案件本身,更偏好依蓝绿或感情而归队。在判决结果出来前,名嘴、政治人物更早便借着零星走漏的消息发表长篇大论分析,使得案件还没查清就先淹没在口水战里。深究原因,仍是根源自民众普遍对司法的不信任,也是蔡英文当初力推司法改革的主因。
司改国是会议 成就谁的司法?
根据台湾民意教育基金会2017年发布民众对七类人民公仆的好感度排名,警察排名第一,但检调等情治单位人员、法官则包办最末三名,好感度都没过半,再次验证民众普遍对司法体制的不信任。
蔡政府虽力推司法改革,但借镜西方制度的台湾司法,其实难脱中华文化的中人治色彩,司法改革国是会议总结会议中,即上演一幕「表决到总统满意」的戏码。
事件起因是,司法改革国是会议第二分组会议决议终审法院法官的任命权交由总统圈选及任命,外界抨击总统扩权,也质疑若政治涉入司法,总统遇政治性司法案件该如何避嫌?此外,舆论担心终审法官任命权是否会沦为政治酬庸工具。
因此,在司法改革国是会议总结会议时,为避免「总统扩权、干涉司法」争议,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陈俊宏和高等法院法官林孟皇分别提出修正案,而两案基本上都是由司法院提出名额的2倍人选,经由法官遴选委员会遴选后提报总统任命,总统的任命权都仅具形式,差别只在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其中林案认为除司法界人士外,应纳入立法院推举立委以外的学者及社会公正人士。蔡英文提议以陈案为主,林案为备选方案,但会议上仍有委员要求表决。
岂料两个修正案表决时都没过半数门槛,看到表决结果,蔡英文说,「你们在搞什么?要不要再表决一遍?我们现在再来表决一次。」经过4次表决,最终决议符合她的建议才算过关。整个过程犹如当年袁世凯透过「霸王选举」,逼迫国会议员多轮投票直到「选」出自己为大总统才放人的现实翻版,引来法界人士非议,认为总统干涉程序民主正义,表决徒具形式,总统旨意才是重点。
即便蔡英文实为解套因任命权引发的争议,但在司法改革国是会议总结会议如此高的殿堂上,总统一句话就改变表决结果,难免让外界对「司法权不受行政和立法权干涉,公正独立」这句话存疑。接连爆发的司法争议也让民众有检调单位跟当权者沆瀣一气的既视感。在解严30年历史伤痕仍在的情况下,司法虽脱离威权体制帮凶骂名,但权势影响程序正义的案例,仍会降低民众对司法体制的信任。
摆脱政治干预 才有司法正义
北检回应马英九的状告时,要马英九「勿以情绪或民粹性手段混淆焦点,妨碍侦查步骤」,而每当牵涉到政治案件,蓝绿双方都会指称对方操作民粹,质疑司法不公。但谁是真民粹?谁又能真正代表正义?往往颜色正确就称为司法正义,颜色不对又是「司法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忽明忽暗的司法都是假象,真相是蓝绿厮杀的刀光剑影。
受到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司法难免被赋予各种色彩,而在漫长的司法审判过程中,媒体的捕风捉影更让执法人员背负了外界舆论压力。所谓的司法正义,要能摆脱蓝绿的政治干预,这仍有好长一段路要走。比起追求实质正义,力推司改、积极追求转型正义的蔡政府,对于司法程序正义的处理更不可不慎,否则违背初衷的司法改革,最终只会沦为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