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台湾新军事战略 蔡英文满意吗

文/陈宗逸

图/多维TW杂志提供

英文在去年9 月2 日的「民国105年军人节暨全民国防教育日表扬活动中」破天荒宣示,「将在明(2017)年1月确立『新军事战略』改革大方向,希望能改变作战思维,调整国军在用人和经营管理上的作法。」她同时说明,「这几年来,一连串从『军中人权』(指洪仲丘事件)、『管理纪律』(指虐狗事件)到『演训安全』(指雄三误射事件)的突发事件,让国军感到挫折。过去几十年来,因为缺乏上位军事战略指导的更新,各个军种依照自我本位进行建军备战,造成资源重复投入,或是军力无法极大化。」

重层吓阻 舆论大哗

经过半年时间,国防部冯世宽依据《国防法》,完成《106年「四年期国防总检讨」报告书》,也就是所谓的Quadennial Defense Review(QDR),国防部宣称,此报告将蔡英文所称要推出的「新军事战略」尽纳其中。这份动员了70多名退役将领振笔疾书的「新军事战略」,推出之后,外界一片哗然、贬多于褒,而说要「避免资源重复投入、让军力极大化、提振军中士气、提供军方最新战略指导原则」的蔡英文,是否对这份报告感到满意?

此份报告的重点与历年历届总统任内QDR不同,在于将以往台军最高战略指导原则,从「防卫固守、有效吓阻」改为「防卫固守、重层吓阻」。外界最感到好奇的,就是「『重层』吓阻」的「重层」之意,以及因其衍生的新军事战略。

根据国防部战略规划司司长吴宝琨的解释,所谓「重层吓阻」,英文为Multidimensional Deterrence,即是战略上「多层次、多维度、多种类」的战术运用。据称原本军方用「多层」吓阻,蔡英文亲笔改为「重层」吓阻,将吓阻的「意境」,从「多层次多阶段的吓阻力」,升华为「『同时』在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中使用各种吓阻战术」。

拒敌彼岸 如何办到

报告书强调,此战略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使敌陷入多重困境,吓阻其不致轻启战端。倘敌仍执意进犯,则依『拒敌于彼岸、击敌于海上、毁敌于水际、歼敌于滩岸』之用兵理念,对敌实施重层拦截以及联合火力打击,逐次削弱敌之作战能力,瓦解其攻势,以阻敌登岛进犯。」整体战略目的,就在「将战场远离台湾本岛」,「将战场拒于千里之外」。

最引外界哗然的,是国防部所提出「拒敌于彼岸」和「将战场拒于千里之外」。从军事学层面来看,要「拒敌于彼岸」,事实上是「制止、威慑」(Deter)战术的一种实现,其思考是冷战时代「相互保证毁灭」(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战略的延伸。台湾军方提出「吓阻」、「拒敌于彼岸」,台湾的「彼岸」即是中国的东南沿海,台湾要如何在「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指导原则」下,能够「拒敌于中国东南沿海」,然后还可以「将战场拒于千里之外」?「战场究竟在何处」是台湾单方面可以在毫无战略设想、战术推定下,可轻易定义的吗?

根据国防部长冯世宽表示,「拒敌于彼岸」的战术,事实上国防部已经有所准备,从陆基海基空中资电通讯上都有能力。陆基方面的「威慑」力量,包括各型飞弹长程火箭,在海基方面有智慧型水雷、舰对地陆攻飞弹,空中方面则有台军新研发的无人飞机电子主动干扰攻击系统,还有空载长程陆武器,如中科院自行研发的神斧弹(万剑计划)等。而在资通攻击与防御方面,于报告书第三章第一节的「建军规划中」,强调「整建新世代优质战力」,要「强化资电攻防及关键基础设施防护等资通电综合战力,并结合民间资安潜力,发挥加乘效果。」

西向吓阻 所恃何来

如果仅从字面上看,细究遣词造句的功力,这份报告就算没有冯世宽部长自况的「比宋仲基还帅」,也至少会是一篇满分的作文。但事实上,将上述部长所谓的「新军事战略」用在「拒敌于彼岸」,是远达不到国际间关于「相互保证毁灭」战略的效果,连起码的「威慑」都谈不上。

据军事科技学术界的分类,「相互保证毁灭」战略是1950年代由美国总统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的「New Look」政策中衍生出来的「第一次抵销战略」(The FirstOffset Strategy)中,使用优势核武抵销前苏联庞大军力的「威慑」战略,因当时的美国是世界唯一核优势国。

到了1970年代,美国前国防部长布朗(Harold Brown)提出「第二次抵销战略」(The Second Offset)中,系因前苏联核武已和美国达到「相互保证毁灭」的阶段,无法继续利用核优势,故战略改为「结合精密武器、先进电子侦搜技术,阻止苏联入侵北约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所谓的「威慑、吓阻战略」,是根据其逻辑、脉络和时代背景、科技发展变化调整的,不是字面游戏,是真枪实弹的隔空较量。

但国防部提出的「拒敌于彼岸、击敌于海上、毁敌于水际、歼敌于滩岸」文字,明显就是「前后对仗、讲究文字工整」的「作文游戏」,背后没有任何具体的战略与战术的坚实根据,即使是国防部不承认、而外界咸认台湾已拥有的「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远程飞弹」,没有配置任何可有效「拒敌」的威慑力、仅拥高爆、子母弹头的飞弹,能够在战略上形成何种威慑效应

更何况,台湾面对的中共解放军拥核武,且两岸的军事平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打破之后就越来越不对称。最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规模膨胀,每年军费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从匿踪飞机到航母,到长程飞弹都陆续列装并形成战力,海空和火箭军也依循军改路线图不断扩编,对台湾来说,想在这种不对称状态下达成吓阻效应,想把战场从本土推到对岸,根本就不可能。

由于两岸军事力量严重失衡,对台湾来说,新的国防战略制定不仅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两岸军力对比,更要将客观看待两岸军事冲突会对台湾的伤害,将维护台海和平作为根本,冯世宽部长也要在军事策略上配合蔡英文总统维持现状的两岸战略。若非如此,台湾要「拒敌于彼岸」、「拒战场于千里之外」,所凭借的「致命武器」是什么?台湾与中国大陆要如何进行「相互保证毁灭」的战略竞赛?难道就靠我们每年一百多亿的军费投入和从美国人买来的那些二手武器吗?这份文字精练、对仗工整、选字饶舌、章节分明、长达46页的报告书,没有任何一句话对这个疑问说清楚。

蔡英文是台湾民选总统后,首位在上任初期就极为重视国防、并频繁访视军事设施的总统,她相当关心台湾国防沉疴,演讲时不打官腔,讲词直击台湾军队长年毛病,毫不假以辞色。这份「新军事战略」也是因为蔡英文个人的意志而催生。但从军事学术专业观点上看,对于没有现实感的「拒敌于彼岸」空想战略,可以看出台军内部还是习于「造假、说空话、文过饰非、词藻华丽内容空洞」的作文,而少有科技、专业、实际与反省的现代军事感。《四年期国防总检讨》是蔡英文政府上任来第一份国防成绩单,在专业层面有如此脱序演出,试问身为三军统帅的蔡英文,您是否感到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