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新疆棉花大战 打到中国要害了吗?
这次突然爆发新疆棉花大战,台湾人眼中所看到的是政治强权、艺人代言与人权自由之间的选边拉扯,蓝绿政治人物的跟风表态也不脱离这个认知窠臼。然而,若从表象抽离开来,棉花大战绝不会只是「空前绝后」的单一事件,梳理其爆发的背景过程可以发现,不管在冲突爆发的产品领域,还是时间序列上,都和这些年不断升级的中美对抗,以及不断发酵的新疆话题高度关联,是中美乃至中西方之间以新疆为核心,针锋相对的一个面向。
随着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的发酵,舆论开始谈论抵制新疆棉花背后是棉花定价权、供应链,甚至是新疆就业问题,被视为是欧美抓住了中国的「要害」。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美国怕丢定价权
首先,被外界忽视的是,北京为了维护新疆产业,从来都是由国家定价,并不随市场价格波动。即便棉花作为大宗商品,在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受各种因素水深火热的时候,新疆棉花价格都是稳定的。
全世界目前棉花的竞争格局是,中国、印度、美国分别占据棉花产量前三位,囊括近70%的总产量。出口是美国为首、印度次之。对棉花这种大宗商品来说,产量很重要,定价权更重要。棉花的国际定价权原本就掌握在美国手里。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棉花期货期权交易所,也是棉花贸易的定价中心。美国80%的棉花都用于出口,所以掌握定价权,自然有利于本国棉花出口,在理论上方便其控制棉花产业链,收割其他国家。
从全世界来看,只有中国大陆能够与美国争夺国际棉花定价权。如同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吴启讷对本刊所分析认为的:「西方以新疆棉花使用强制劳动为借口,限制当地的棉花产业,就等于全面打击中国棉纺织产业链,以及中国纺织品的定价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棉花消费国和最大的棉花进口国,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品生产国,这是中国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2004年6月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简称「郑商所」)推出棉花期货交易;2017年,「郑商所」将棉花期货基准地调整至新疆,大为便利了新疆棉花加工企业利用期货套保,稳定棉农收益,巩固新疆棉花主产区地位。
近两年,中国三分之一的棉花产量已经在郑商所期货市场流通。郑商所棉花价格已经被纳入全球报价体系,「郑商所价格」成为全球棉花价格的重要指标和参考标准。可以说,中国在国际棉花定价权上的话语权愈来愈大,美国自然是如鲠在喉,欲除之而后快。
炒作中国制造业「外移」
许多网路舆论质疑,「打击新疆棉花,就能绞断中国棉纺织产业链,扼杀中国棉花定价权?」首先,需要清楚,全球纺织业的转移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近代纺织工业化生产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美国在20 世纪初接力英国成为新的纺织制造中心,二战后全球纺织制造中心转向日本,1970 年代后又逐步转移到南韩、台湾和香港;随后,中国大陆在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后开放程度提高,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纺织制造中心。
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开始逐步承接其他国家部分低阶制造产能,纺织品制造和出口贸易快速成长,纺织制造中心有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
原因主要是两方面:其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薪资水准、人力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提升,导致人力成本持续上升,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步消失,企业利润空间逐渐缩窄。其二,大陆环保政策的趋严也增加了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此时,东南亚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却在人力成本端表现出明显优势,纺织产业布局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已是大势所趋,全球纺织制造中心将继续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移。
所以,中国棉纺织产业链会否被绞断?这就好像不断炒作中国制造业的「外移」是一个道理。现象是有的,但这并不表示产业链的断裂,而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事实上,中国大陆纺织业也在做升级换代。
会造成新疆大幅失业吗?
会因为限制新疆棉造成新疆大幅失业,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吗?这是外界很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就中国大陆内部脉络而言,一方面对于产量最大的新疆棉,基于民族产业保护,原本就有国家统一定价;另一方面,2011年9月1日,中国大陆正式实施国家棉花收储计划,对棉花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抑制外国低价棉花的倾销,保护本国的棉花产业。从市场需求和价格看,新疆棉都受到保护。更别说,在今天中国大陆社会氛围之下,更多「国潮」品牌是很可能下单新疆棉的,这只会对新疆棉构成利多。
基于此,所谓外国品牌减少订单,造成生产线萎缩,从而打击新疆棉花产业链,进一步导致失业的推论就是不成立的。此外北京对少数民族产业长期都有保护政策,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更不可能出现意外。
虽然从经济角度分析,打击新疆棉并未真正打到要害,但也对中国造成了切实影响。因为将新疆棉花设定为战场,不仅把西方自己在国际舆论场放到了政治正确的高度,抹黑了中国,还提高了北京在新疆的管治成本,挑拨了相关企业在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关系,恶化了中国透过国际商业公司与外部主流世界建立的经济与贸易联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外部的经济联系。
这也是学者吴启讷接受本刊采访时所提出的忧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盘算,远不止打击中国的纺织业,他们所要打击的更大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近年来,中国纺织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向西部移动,除了带动中国西部的经济开发,更重要的是,它在实体空间上贯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打击新疆经济,就可以打断一带一路的空间连结,将中国经济局限在东南沿海,锁定它的成长空间。」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新疆棉花大战再次暴露出了中国大陆在软实力(Soft Power)方面的弱点。回顾整场冲突的前后过程可以很清楚地发现,美国是透过在国际舆论中制造新疆议题,当水到渠成后,再在这个最关键的节点,鼓动「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这个非政府组织,仅仅以一纸建议,就导致了众多国际品牌纷纷与新疆棉花做出切割。只要国际主流媒体与话语权掌握在美国手里,同时,包括台湾在内的美国结盟体系又尚能有效地运转,华盛顿要折磨一个国家、要制造一个事件,都可谓轻而易举,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由此给对方造成的困扰与损失,则往往是天文数字。
平心来论,正如吴启讷所言:「利用新疆的地缘政治和族群政治议题打击中国,是一项悠久的西方传统。」因此,对于硬实力、软实力与巧实力的灵活运用,美国和西方是非常娴熟的。自一战以来,尤其自二战成为霸主后,美国经由70多年在国际上的反复操练,早已烂熟于心。相比之下,中国的硬实力虽然这些年在和美国快速接近,但是在对软实力以及巧实力的理解与使用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场新疆棉花大战只是一个缩影,中美博弈也注定是一个长期的「持久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