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Q CoolBiz/詹伟雄 「竞争力」之外

文、图/GQ CoolBiz

台湾有没有竞争力?」也许,这个问题本身, 就是个「问题」!在世界,绝大部分已开发社会低度开发国家,不关心这个议题,但是,包括台湾、中国新加坡韩国等国的东亚,却对它极度焦虑。

台湾一直担心「输给后进对手」,但我们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赢过它?台湾为何要跟100多个高矮胖瘦不一的对手,一齐跻身于一条武断绝定的赛道上,体验到磨肩擦踵的温度,我们才觉得有安全感

反省「竞争力焦虑」,第一个该洞穿的迷思,就是排行榜差序格局后,那不能独立自主、渴望透过团体眼神,才能获得自我存在确信的「集体性」。

由外窥内集体焦急「竞争力焦虑」社会永远只能「从外部」,才得以「窥见自身」(「韩国能,为什么台湾不能?」)「竞争力」不能单独存在,它永远服务于「出人头地」这个素朴的使命,因此,竞争力知识架构创造了好多指标,将全世界众多异质的国家瞬间纳入了一个客观科学同质框架,在这个「跑道」上,人们往前、往后各一看,就知道自身的存在与相关连的集体任务了,那就是:超越前面那一个、摆脱后面那一个。

随时随地,永远要超X赶Y─「竞争力焦虑」社会的第二个特色,是强大的「集体行动」渴望。它希望从当下到未来,当成员分享共同的知识架构与愿景后,也能共同体认到一种迫切的「危机感」,召唤我们所有人立即行动(韩国超越、中国崛起,连越南都追上来了,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孰能忍,孰不能忍啊)否则连结「光荣的过去」到「骄傲的未来」的故事锁链(四小龙台湾奇迹)即将断裂;「失落了」这3个字,鲜活地描写人们从知性感性都「切身化」的一种沉沦感受。

勇者无惧的经济特色「竞争力知识系统」看似具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普同性,但它愈是如此,就愈发可疑。许多创造世界产业标准企业家,他们(譬如苹果的Steve Jobs、维京航空的Richard Brandson、新力盛田昭夫、Amazon.com的Jeff Bezos)几乎从不关心「由外而内」的竞争力评比框架,反而,它们在乎的是「由内而外」的、能改变世界的创造性发明。你脚?踩在欧洲,也可惊讶发现:即便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最早发明「竞争力评比」,但欧洲一般小民,从未像亚洲人这般,每天活在竞争力的折磨中;特别是北欧荷兰德国法国这些看似高竞争力国家,人民更看重工作与自我发展的连结,但这种一盘散沙的经济,却产生了「勇者无惧」的发展特色。

但,「竞争力」这概念,对于一定社经条件的国家,也确实有用,人均国民所得两万美元以下的社会,依靠的是「理性化」的能力,如何把产品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自然有一客观的指标来区分高低,此时竞争力对应工具理性(想那么收获,先那?栽),能快速地将原始劳动力转变成技术工作者;但两万美元以上的社会往往做的是有点残缺、有点慢、有点贵,而且和人的维生不关连的商品或服务(川久保玲的Comme des Garçons是显例之一),它依靠的是在地的人们反刍生活经验后,对商品进行差异化的再创造、并进而全球化的能力,对这个社会来说,它的对手不是跑在你前面与后面那个人,而是「不够沧桑的自己」。

>>阅读全文

>>关于GQ Cool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