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航/「卖老者」的六大特征,让台湾失去竞争力

军队纪律,也爱讲究学长学弟制。(图/记者李毓康摄,示意图

文/周伟航

有位同样做新媒体的朋友,和我聊到他公司年轻人产能不足的问题。他认为就算是在这新兴产业,也不是年轻就有战斗力,许多事还是要靠有经验的老媒体人。但他也特别强调「有经验」和「老」,是两回事。「有些老家伙,只会卖老。收到这种人,小公司一定倒。」

「卖老」的确是个大问题。聘到一个只会卖老的家伙,还不如拿同样的钱去聘三个没啥用的年轻人。年轻人顶多只是没产出,但一个卖老的家伙,有可能重创团队的生产力,并带来重大的损失。

放大一点来看,若说台湾当前的发展困境是因为有太多人在「卖老」,这也讲得通。现在是台湾产业转型的关键期,但有太多只会「卖老」的家伙总在那不懂装懂,严重阻碍发展的可能性。

不妨参考一下台湾近来最受热议,公认组织运作大有问题的业别:军队和运动圈。这两圈人最爱玩学长学弟制,较少把实绩当成评价人力的优先标准。这种环境,就是卖老者温床

国军高层人事案,都民国几年了,还在讲究「期别」,晚几年入学的不能当比学长还大的官。不以实际表现为考量,把国家大政当成军校同学会,这样很好玩吗?体坛也是,一坐下来,就先论毕业年份师承何人,老的就开始教训小的。你懂个啥?你带队是有带很好吗?凭什么在那边讲大话?就凭一个早出生?

许多团体、公司、组织,也有程度不等的卖老现象。整体来讲,卖老的人越多,竞争力就越弱。

「不是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吗?」

那也是要这老人「卖经验」、「卖关系」、「卖人品」,而不是「卖老」。「卖经验」、「卖关系」,或「卖人品」,都和「卖老」有明显不同;卖老者,除了「混得久」或「早出生」可以说嘴,全无一点可取,这怎么会对团体有帮助呢?

台湾传统产业之所以竞争力越来越弱,也是因为这种卖老气味越来越重。有能力的中生代,早就被挖去新形态的公司,甚至离开台湾发展。跑不掉、还是留在老窝的呢,通常就是比不赢,又走不了。这种人留下来,还能卖什么呢?

体育界亦重视辈份及学长学弟制。(图/记者李毓康摄,示意图)

不就是卖老。产品卖不出去,就只能对内部的人卖老,压榨晚辈的劳动力,掠夺其生产成果。重视年资单位,就是这种人坐大的根据地。那该如何找出团体里的卖老者?

第一,他们是永远的指导者,很会出嘴,但从来不扛责任。坚持要当「顾问」,不愿接类似「专案经理人」的角色;就算接了专案经理人,也是当顾问来做。

第二,有真料的老人,在团队出包时会提出解决方案,而卖老的人在团队出包时,总是会率先跳出来骂:「我就说过吧!」但其实他没说过,或是什么都嫌,总会被他嫌中。这是卸责的反射动作,凭的只是年资。

第三,老讲无法印证的三叶虫时代旧事来印证自己的能力,但这种故事找不到旁证,当有同时代老人否认了他的故事时,他却以否定对方人格的方式来排除其可信度。

第四,讲不赢年轻人,做不赢年轻人,就开始扯年轻人态度不好,没有礼貌。这种「礼貌事件」,近年大家很有体会,就不多介绍了。

第五,强调成就来自于工作之外,像是家庭和乐,自己小孩的发展,又出国去哪边玩,并且认为年轻人的努力还不够,要像他这样爽,还要排队等很多年。但如果年轻人已有幸福家庭,又或巧妙安排出国去玩,他们又会批评这些年轻人把维持家庭想得太简单,或只是浪费人生。不管你人生多成功,只要你历练没他多,就铁定不是真成功。

第六,碰到无可逃避的失败,就力求职位不失,什么尊严都可以放下。

这些人怎么看都是寄生虫。正常发展的团体应该是有「除虫机制」的,如果失去了这种机制,这团体吃饭的多,做事的少,未来当然就一片黯淡。

谈到台湾竞争力,社会贤达总是「年轻人如何如何」的谈,但对于这些「卖老」的,政府高层又有什么对策?台湾内外上下,还要再鼓励学长学弟制吗?又该如何促进政府单位与民间团体的新陈代谢?

这种事还要年轻人想?那您这社会贤达,又是怎么坐到现在位子的?该不会也是卖老吧?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周伟航,笔名人渣文本,经营粉丝专页特急件小周的人渣文本」,辅仁大学哲学博士专长伦理学,曾从事政治公关工作,目前为时论专栏作家。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