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偏爱英语作家?评审标准屡爆争议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国际中心综合报导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委员会评审标准屡屡招致批评。有评论者认为历年来的得奖者欧美国家英语背景作家为主,其他国家及语言文学作品经常遭到忽视。也有人认为委员会三不五时颁奖给异议分子及及流亡作家, 让文学奖沦为泛政治工具

根据统计,1901年至1985年期间,仅有8位文学奖得主来自欧美以外的国家,包括印度诗人泰戈尔在1913年获奖。而埃及诗人马富兹(Naguib Mahfouz)于1988年获奖,是首位获奖的阿拉伯语作家。高行健于2000年获奖,让华裔作家度在文学奖获得「零的突破」。

有评论者认为,委员会偏好欧美作家,原因之一是多数欧美以外的文学作品都缺乏翻译本,让委员会成员难以了解这些作品,直到如今译本变多以及网路发达后,才让上述况得以改善。

也有不少人认为,委员会成员不时以捍卫创办人诺贝尔的理念为由,特别垂青作品在国内被禁、或因政见不同被迫流亡的作家,例如已故前苏联作家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

索忍尼辛获奖时正值美苏冷战,索氏的作品描绘苏联劳改营生活,被视为异议者的正义声音。 索忍尼辛因为担心出国领奖无法返回祖国,最终婉拒出席颁奖典礼。直到4年后他被苏联驱逐出境流亡美国后,才有机会补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