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北京法源寺》没得诺贝尔奖 怒骂「评审中文太差」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政论家作家李敖18日过世,享寿83岁,除了广为人知的好讼成性政治争议之外,其实他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比较著名的有早期引起文化西化、守旧论争的《传统下的独白》、《蒋介石研究文集》等政治著作、《李敖快意恩仇录自传书写,还有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改编成舞台剧的《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耗时15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法源寺原名「悯忠寺」,建于唐太宗贞观19年,是为了纪念远征高句丽的将士而建造;经过改朝换代,清雍正12年(1734年)又进行大修,钦定为皇家律宗寺院,并赐名为法源寺,由于靠近北京著名的「菜市口法场」,他以此为灵感,写出关于百日维新的一段故事

▲《北京法源寺》今年在台湾首演。(图/资料照,下同)

1972年李敖入狱,在狱中构思,书名《北京法源寺》就是当时决定的,他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描述笃信佛法梁启超谭嗣同结拜于法源寺,与康有为、大刀王五等人展开百日维新之后,因为受到慈禧太后打压、康有为与梁启超流亡海外,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则在附近的「菜市口法场」处决。

《北京法源寺》共有17章节,包含楔子跟尾声在内,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串连全书的主干,以抽象的、已经改变的各朝各代史事人物旁枝,在博客来上的读者评价中,是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虽然情节不够紧凑,但借由书中主角的辩证以及故事来阐述的理念,主题牵涉400多个,除家国、君臣、朝野、夷夏忠奸之外,还有生死、鬼神等哲学义理架构磅礡而庞大。

▲其中演光绪皇帝周杰,就是《还珠格格》中的尔康

李敖历史系的背景,也给这部书带来很充足的考证依据,其中书写的男性豪侠、忠义、决绝悲壮、思想行动,让他自己在后记都高傲表示「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历史考证做为底子,它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不过这种以资料为主的书写,虽然考证精彩,但故事情节容易显得断裂、不完整,或许就像读者所说,阅读的重点在「思考面及主角的精神面」,而不是故事本身。

《北京法源寺》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没有得奖,李敖为此非常不悦,大肆抨击「评审不公,对中文理解程度不足」,不过在文学界的评价,毕竟不是用「有没有考证精确」来判断,故事的断裂、跳跃,让人讽刺「还不如去读论文」;作家杨照也曾在中国时报投书评述,「满纸议论,既无情节也少有戏剧起伏,读完只觉头痛和失望。……不过就其铺陈晚清时期思想互相冲激的用心,的确有些难得建树。」

不过李敖对这部作品的喜爱非同一般,在2006年的「神州文化之旅」时,曾特意到法源寺参观,又在2015年,由田沁鑫编导成舞台剧,陆续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巡演,今年11月也首度来台演出,但评价跟他本人一样两极;喜爱的大喊「爱国情操与时代无奈感交织成了精采史诗」,讨厌的则觉得「一大串陈述,看完只觉得冗赘又劳累」。

舞台设计以影像变化,切换为朝廷、民间和法源寺三重空间,前缘放置麦克风演员上前「自报家门」、将理念陈述给观众,对于这样的安排,田沁鑫表示,「牵扯到历史,写深会有其他解释可能,写浅又显得不够有文化」,所以整出戏几乎就是将书本完整搬上来;2个半小时、没有中场休息的演出,用这么庞大的架构,固然能营造出历史感,但沉重的压力也让观众感到太苦闷。

另外,此剧由当红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演员奚美娟、《乾隆下江南》的贾一平、《还珠格格》的周杰(尔康)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当家青年台柱寰宇担任主演;整出戏以邓丽君演唱李白的「清平调」为主题曲贯穿,似乎在提醒,「不论喜不喜欢这段历史,请不要忘记我们真正的源头,我们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