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明重要枢纽 从中外交流史看「杭州西湖」之美 

杭州西湖之美。(图/新华社提供)

本报讯

楼屋成廊连衽成帷市积金银,人拥锦绣,蛮樯海舶,栉立街衢酒帘歌楼咫尺相望,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常春之景,真所谓别作天地也。」

500多年前,朝鲜李朝的文官崔溥济州岛奔父丧回家,船只遇到暴风,顺水漂浙江沿海的三门湾。一行人获救后,路过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北上,最终回到朝鲜。这段经历被崔溥写成《漂海录》,其中杭州的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年夏天,由浙江省外办韩国驻上海总领馆主办的「中韩青少年大长征——寻找崔溥足迹」活动在浙江启动。正在上海海洋大学交换的韩国大学生李垠芝说:「回到韩国,我要让更多人了解崔溥漂海的历史。」

而就在崔溥路过杭州后不久,一位日本使臣在西湖之畔也留下了诗作:「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杭州一直是古代中国东亚国家交往的重要枢纽。据《浙江省外事志》记载,唐代就有日本遣唐使节路过杭州;五代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后百济国、后高句丽国,以及日本国与建都杭州的吴越王国来往频繁;北宋后期,高丽使臣固定在明州(今浙江宁波)舍舟登岸,杭州是他们前往东京汴梁的必经之地。

中华文化向日本和朝鲜的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杭州也是一个重要的源头。」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楼毅生说,像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寺,不但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重要,在南宋时期名列「禅宗五山」之首,在日本佛教史上也被奉为佛教圣地、茶道祖庭。从这里,日本僧人带回了茶道。

据介绍,乐器尺八(一种竹制乐器)也曾两度东传,首次是隋唐时期,第二次则在南宋时期,由日本僧人心地觉心从杭州的护国仁王寺带回。而在南宋年间,高丽王子曾向慧因寺赠送大批完整的佛经,这座寺庙在市民口耳相传中,也逐渐成为「慧因高丽寺」。

「即使是在近代史上,中国国势衰弱的时候,不少日本学者仍然到中国来学习汉学,当时的中国仍然有能力输出文化。」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方新德说,众所周知,晚清大学者俞樾红学大家俞平伯曾祖父,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老师,而他门下就有多位日本学生。他曾受日本友人邀请,编选了5千余首日本汉诗,合为40卷的《东灜诗选》,这部诗选在日本影响深远。

浙派印学不但影响了中国金石界,对日本、韩国也影响深远。」西泠印社理事王佩智告诉记者,1904年浙派印学四位名家发起成立了西泠印社,1914年印学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

在吴昌硕的感召下,日本著名的篆刻家河井荃庐和长尾甲成为西泠印社首批外籍社员。「改革开放以后西泠印社决定恢复发展国外社员的传统。此后,日本的两位篆刻家小林斗庵和梅舒适都曾当选过西泠印社的理事。」王佩智说。

目前,西泠印社健在的500多位社员中,有37位日本籍社员、6位韩国籍社员、2位新加坡籍社员、1位马来西亚籍社员、1位法国籍社员和2位瑞典籍社员。日韩社员是外籍社员的主力军,王佩智说:「金石书画一直是中华文化圈中互相交流的重要载体。」(新闻来源:新华社港台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