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当台湾没有了「中国制造」

文/郑文翔

在几年前,曾有日本节目播出一段影片,内容讲述从一个日本百姓家中撤除所有与「中国制造」有关的产品,结果不仅是大多数的家电,就连身上穿的衣服几乎都得脱光光。经传播报导后,不仅日本当地为之震撼,就连两岸舆论也都讨论热烈。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特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大陆成为「世界工厂」后,我们每天睁开眼所使用的物品,都少不了「Made in China」的存在,这其实也反映出全球政经环境的调整与转变,过去「Made in Japan」、「Made in Taiwan」的物品流通全球,现在则是中国大陆制造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商品输出中心,因此,「要说奇怪,其实也并不奇怪」。

然而,近年来大打「反中抗中大旗民进党政府与部分民意代表,却将「中国制造」视作毒蛇猛兽,对于揭发「陆制」物品与牵扯「红色渗透」乐此不疲。

民进党的「恐中幼稚病

其实,若回顾民进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当该党还是一个「没有党名的党」与建党之初时,可是极力主张两岸开放互动的,彼时民共之间的关系甚至要比国共两党更加贴近。当中的标志性案例,就是现任立法院长游锡堃等人于1987年推动的「开放老兵回乡探亲」,在台湾解严前后和缓了两岸过去的紧张对峙气氛。

然而,纵使现在民进党内还有如许信良洪奇昌等主张与中国大陆交往的温和派政治人物,但他们在党内「台独路线」成为主流后,早已被挤往边缘,就算许信良仍担任政府重要外围智库「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的董事长,其重要性可说是趋近于零。

这两年来,由于「国安疑虑」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民进党政府对所谓「中资」审查愈趋严格,甚至连香港也遭受池鱼之殃。2019年,台北车站双子星投标案,第一顺位胜出的港商南海控股与马来西亚商马顿有限公司团队,虽然在各方面的规定都合乎要求,仍遭经济部投审会简单地以「国安」为借口打了回票

而在2019年总统大选正酣时,时任民进党主席的卓荣泰曾说:「大陆正在透过影视作品输出形塑『亚洲文化新霸权』,民进党应保持警惕。」他强调,大陆的用意是借此培养高度忠诚的剧迷,以文化输出的理由达到「红色渗透」的目的。

到了2020年,经济部订定了「在台湾地区从事商业行为禁止事项项目表」,禁止台湾业者代理或经销中国大陆OTT及相关商业服务,亦即喧腾一时的「爱奇艺」被禁事件。虽然民进党的理由是业者在台「非法经营」,理由看似正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一切仍只是因为「陆剧」及背后的「陆资」之故,此外,又可连结到大陆对台统战的「入岛、入户、入心」,因此要拒之于门外。

其他诸如购物平台「虾皮」、旅游网站「易游网」遭质疑有中资背景,造成如今在台湾,几乎只要与「中」沾上边,就随时有被砍头的风险。而打压的方式,不单单只透过绿营民代或政府机关发声,许多侧翼、网路社团也都成为了围剿「中字辈」的工具。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不论是大陆绘本《等爸爸回家》、「儿童玩具故事机」等玩具、或是卡拉OK云端伴唱机,皆被民进党政治人物以大陆「统战」、有戕害台湾民众身心之虞等理由拟下达禁令;而高雄市跨年活动所使用的陆制无人机,也曾遭受舆论质疑;甚至,还有民众爆料称公路总局所使用的区间测速仪器,也是大陆公司制造的低价品,相关个人资讯可能会被传回大陆、有监控台湾民众的疑虑。

但是,民进党政府刻意忽略的事实是,恰恰就是因为包含台湾在内的许多「先进社会」早放弃了工业生产的工作、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才让中国大陆世界工厂的地位屹立不摇。一如前述的无人机,目前高居全球70%市占率的就是大陆厂商「大疆创新」,就连许多台湾知名YouTuber用的都是该牌的产品。

更何况即使台湾禁止了爱奇艺,挡不住的还有来自美国的Netflix上架的许多陆剧,其中的《三十而已》、《他其实没有那么爱你》、《家人之名》等在台湾收视排行也都名列前茅;又如网路书店博客来的畅销书榜,许多大陆作者的作品亦盘踞在前十名;就连台湾人的许多日常用语,也日渐与对岸接轨。

也就是说,就算民进党政府与相关人等极力要排除中国大陆对台湾的影响,但实际上,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在全球化的滋养底下,与大陆发生连结、甚至扩大连结,是不可逆的潮流,然而当前的主政者却还是想「逆流而上」,自愿得到「恐中病」。

民进党眼前的三分地

那么,民进党政府图的究竟是什么?说穿了依旧是那掌握在其手中、且看来还会掌握好一阵子的政治权力。而在权力背后支配这种行为的,则是民进党根深柢固的台独意识形态。就因为这种意识形态的迷思与对政治权力的片面追逐,才导致民进党的决策常有脱离常识认知的扭曲,严重忽略或缺乏「长远与严谨的规划」,才会在一面将「中国因素」在台湾赶尽杀绝的同时,一面却罔顾人民食安需求,突袭式地「开放莱猪」来台,还天真地以为这样做能够换来美国的回馈,却想不到不论是川普(Donald Trump)还是拜登(Joe Biden)政府,对台美进一步签订经贸协定都「有志一同」地「顾左右而言他」。

既然对外没能争取到什么样的实绩,对民进党政府而言,回过头来就只能在台湾内部打打「恐中」、「抗中」牌;而对于外界质疑反中抗中是否过了头,民进党则常以台湾必须建立「防卫型民主」来保护得来不易的民主作为回应,高度抽象的「民主」成为蔡政府应对一切质疑的挡箭牌

如同在2019年底仓促通过的《反渗透法》,民进党副秘书长林飞帆称此乃「防卫性民主建立过程中一块重要拼图」。然而,这种由民进党对「民主」独卖的诠释权,短期或许还能赚点票房,但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加深社会对其的质疑,甚至扭转民主发展,无怪乎先前出现「民主独裁」的争议。

脱掉中国外衣 台湾还剩下什么?

其实,当民进党极力扯掉「中国」外衣时,或许也该想想,他们撕掉的是什么。以物质性来说,不要Made in China的产品,是否还有品质相当的替代品?以文化性而言,不要Made in China,最常面临到的问题是那农历春节台湾人还过不过?清明节还扫墓吗?是不是自创一套属于南岛语系台湾人专用的文字去「中」才去得足够彻底、日子才能够过得更好?文化从来具有延续与递延性,「中」的内涵早已成为多元台湾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前述种种多是由海峡彼岸飘洋过海到台湾的,一旦刨除了这些,台湾是否还是台湾?你我又是谁?

更实际地说,近年来台湾都只活在政治世界,但人恰恰不只是政治动物,看看跟民进党最好的美国,也知道世界上不只有政治,因此在经济领域上还保留了与中国大陆的谈判空间;就算是挥着民主人权大旗的欧盟,也与大陆眉来眼去,务实地完成「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

民进党当然并不傻,蔡政府也深知台湾根本不可能脱离大陆的经济与政治影响而存在,虽然如此,却仍在不断形塑一种台湾可以活在「去中国化」的假象,用尽各种所谓防卫性手段,今天禁陆制产品、明天禁童书与大陆歌。如果真有胆量,敢断绝两岸的经济连结,就像川普制裁中国大陆那般?连美国都做不到的事,蔡政府却在依样画葫芦,莫不是要把2,300万人民当凯子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