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没有两岸 奢谈「入联」?

文/杜晋轩 图/多维TW提供

第73届联合国大会10月1日在美国纽约正式谢幕。尽管蔡英文政府一改陈水扁主政时期冲撞路线,采取务实做法,不请友邦提案,而是以温和做法提出诉求,然而,面对中国大陆国际的影响力日盛以及世界各国对一个中国的普遍立场,这样的投石问路,对提升台湾的国际能见度作用其实有限。

入联历史回顾

自1971年联合国通过了2758号决议文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失去了联合国的席次,但近半个世纪来,历届政府不分蓝绿,仍期以拓展外交空间,进而让世界看见「台湾」。

李登辉总统任内,台湾便开始推动「返联」或「入联」计划,每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是密集活动期。在目前美国对台空前友善、美中贸易战开打、台海两岸关系紧绷、台湾继续面临友邦断交危机的背景下,这次加入联合国的努力似乎比以往受到外界更多的注意。

事实上,自1993年到2007年,历经李登辉、陈水扁先后执政,每年皆请友邦提案让台湾加入联合国,但连续15年叩关失败,从未被排进大会讨论议程。

尤其在陈水扁任内,为坚持台湾「入联」,曾三度致函联合国,但无一例外地被拒。而2008年其提出的「入联公投」,更招致中国大陆的强力反弹及国际社会的普遍疑虑,对于形同改变台海现状的做法,除了日本、俄罗斯相继批评,更让台湾与华府关系陷入紧张,招致小布希(George W. Bush)总统放出麻烦制造者(Trouble Maker)的狠话。

国民党重返执政后,马英九推动「外交休兵」,相关议题处理低调,放弃高度政治敏感的联合国本身去做无谓冲撞,转而主攻有利民生的联合国专责机构。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因为「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公投」案,还是「以中华民国名义重返联合国公投」案都已遭到否决,更重要的是,两岸双方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台湾得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世界卫生大会(WHA)。在民众关心的参与国际活动问题上,经由两岸重启对话、务实协商,8年来,台湾顺利参与世界卫生大会(WHA)、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贸易资讯暨合作机构(AITIC)、政府采购协定(GPA)等,重新提升了台湾的国际能见度。

蔡政府「温和」入联引独派不满

随着蔡英文政府上台后,因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之下,台湾参与联合国相关组织的道路再告中断。

为扭转颓势,从去年开始,民进党政府便发动「公共外交」攻势,寄望以软实力让国际社会看见被排除在联合国之外的台湾。

例如,2015年联合国大会为推动世界永续发展,决议设定「永续发展目标(SDGs)」,宣示于2030年前,包含世界所有国家、利害关系者以及人民,每一个人都不会被遗忘之「全球伙伴宣言」。蔡英文政府也「借力使力」,2017年起自主发布台湾的「国家自愿检视报告(VNR)」,而台湾驻纽约代表处已连续两年在联大会议期间,和友邦及哥伦比亚大学气候及社会国际研究所(IRI)合办「永续发展目标(SDGs)」相关议题的研讨会,以实质行动证明台湾对参与全球永续发展治理的成果。

此外,台湾官员在公共外交方面也有「分进合击」的策略。如李大维吴钊燮两任外交部长都选择在联大会议前向多国媒体投书,呼吁国际社会正视台湾被排除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外的状况。以及行政院政委唐凤以「台湾数位阁员」(Taiwan Digital Minister)身份在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与美国前亚太助卿罗素(Daniel Russel)分享台湾的数位治理实务经验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路线改变,与如今的国际情势有关,同时也反映了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实力已呈现「此消彼长」的政治现实。倘若蔡英文政府以强硬的立场表态入联,势必得面对更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在当前蔡于内部执政已是蜡烛多头烧的情况下,外在压力的增加势必对其在台湾内部的支持度带来影响,这是蔡英文政府不愿见的。

因此为避免不提出参与联合国所引发的内部执政合法性质疑,以及不让台湾参与国际社会的诉求消失的考量下,民进党再度执政后,多采取以软实力「投石问路」的温和路线。

然而蔡英文政府对参与联合国所采取的温和路线,不仅没有突破中国大陆的封锁,反而引起了希望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深绿不满,包括在今年4月成立的深绿独派联盟「喜乐岛联盟」,其发起人郭倍宏即主张台湾应透过独立公投加入联合国。

喜乐岛联盟预计在10月20日于总统府前举行「全民公投反并吞」集会,要求民进党修正《公投法》,以达到「独立公投,正名入联」的目标。面对深绿独派的进逼,民进党在9月19日的中常会中通过了选举对策委员会的提案,决议民进党各级党公职及候选人,不应参加及参与动员喜乐岛联盟的活动。

由此可见,当民进党与深绿的「共同敌人」国民党一蹶不振后,藉深绿的支持而上台掌握执政大权的民进党,为避免深绿的激进路线影响内部执政稳定,对于台湾前途走向与深绿产生了严重的路线分歧。

绕不开的两岸因素

或许在部分人士看来,比起陈水扁政府在2008年发动的「入联公投」,以及请友邦提案让台湾入联等行动,导致两岸关系紧张的结果,蔡英文政府至今在入联问题上相对保守的态度,或已不再让美中视为「麻烦制造者」。此想法不免一厢情愿。因为在对岸看来,即便入联的手段对比扁时期或有参差,但否定「九二共识」,本质上仍殊途同归。

尤其在对岸看来,作为当年李登辉时期「特殊国与国关系」的幕后推手,蔡英文若要与北京建立互信,本就先天不足,所以即便其多次说出要以《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中国大陆给出的回应,仍是「听其言、观其行」。

且看,早前的东奥正名公投,即便民进党一再声明,此次活动是民间发起,但仍被国际奥委会认为挑战「奥运模式」,令运动会面临极大政治风险和政治干预,最终在中国大陆的主导下,台中市的2019年东亚青年运动会的主办权被取消。

还有,民进党政府2016年上台至今,台湾相继失守的友邦已有6个,各种国际组织目前来看,仍不得其门而入。以上事件在在显示出,台湾能否拓展国际空间,其核心问题仍在于两岸关系的改善。钱复当年曾说「大陆政策位阶高于外交政策」,不仅是自身外交实务经验的启示,亦是台湾的生存法则。

台湾联合国协进会理事长蔡明宪则分析,加入联合国难度很高,但必须坚持做下去,原因在于台湾人民若不走出去,很多国家会疑惑台湾人是不是已经放弃了?所以这是台湾人民的自救运动。

然而,若绕过北京因素就可获得国际同情进而自救,当年的台湾又何以会失去联合国席位?若美方同情力挺,又何故与台湾断交?当大国地缘政治牵动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台湾拒绝以和代斗,继续孤芳自赏,选择自外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此逆势而为,又怎能在众强环伺下走出一步活棋

「入联」本就是一味苦药,激进也好、温和也罢,若旧酒新装、不求与中国大陆睦邻修和,一旦踩及北京红线,恐将让两岸敌意的螺旋不断升高,由此产生的政治后坐力,也只能由台湾独担。对于面对内外压力的蔡政府而言,岂是幸事?毕竟对中国大陆而言,台湾问题是其「核心利益」,不会允许他国挑战「一中」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