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选后展望:避险和互信 还有机会谈吗?

文/陈宗逸 图/多维TW提供

总统大选结果开出,蔡英文以极大差距领先韩国瑜,风光地连任成功。民进党力量如海啸一般席卷全台,一扫从2018年九合一大选惨败以来的阴霾。蔡英文得到绝对多数台湾民意支持,再度党政军一把抓,权力达到顶峰。接下来,两岸关系将如何转变?迎接又一次绝对民意支持的民进党政府,要如何面对两岸关系?两岸关系是缓是紧?牵涉到蔡英文政府在连任之后,想到达到什么目标?战争?抑或是和平

在战争与和平间,所谓「军事互信机制」(CBMs)的建立,都是为政治环境而服务,政治大环境没有变化,敌我双方政治歧见大、毫无互信,则在军事上产生任何联络与避险机制,都不太可能发生。远从美、苏从1945年二次大战后陷入冷战、意识形态严重对立,双方根本没有在政治上妥协的良机。直到1962年古巴飞弹危机,全球第一次濒临全面核战开打的世界末日险境,美、苏才终于建立元首热线、创立近代最先的「军事互信机制」。从这里可知,只有在濒临险境状态下,人类才会学乖,才知道和平和避险的重要性,所有政治意识形态都不如生命的存续重要。

决定论」的胡同

观照两岸之间关系,中国大陆对外外交,基本上与西方世界迥异。西方价值观将军事、外交视为政治科学下的「专业技术」;而中国经历百多年内忧外患、好不容易站上世界舞台,欲绽放光芒,则其军事与外交,几乎等于是「民族尊严」的整体,并非旁门左道的「专业技术」。分析两岸间,究竟要如何在此特殊状态下,持续在未来发展「军事互信机制」?如果「维持现状」下去,政治问题显然无解或是机遇。两岸可以从什么方面再次着手试探?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双方都能解套的共同语言

两岸之间至今无法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唯一的原因在于政治。台湾方面不愿意成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中的「一中」部分。而中国大陆则强硬地认为台湾必须接受「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一个中国」原则下,才能谈所有事情,包括「军事互信」。在双方皆无法找到「共通语言」的情况下,两岸要如何突破僵局

政治哲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决定论」(Determinism)。所有政治的认知、举止、决定和行动,都有条件决定其发生,所有其他事务并无法影响。「决定论」的观点认为,「相对观点」是一种幻觉,政治「意志」(will)并非自由的。

事实上,在分析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所有台湾学者与研究者,几乎都认为两岸僵局的产生,是因为走入了「决定论」的死胡同。双方严守自己的原则不变,并且认为自己的原则为最高原则,不轻易屈服于对方的认知。这样的「决定论」政治环境,造成了两岸之间的僵局。

而台湾官方对于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军事互信机制」,是有其战略意涵的认知。自1996年台海危机发生至今,台湾对「军事互信机制」的战略立场,其实相当一贯。陈水扁执政时期虽然首度获得中共方面善意回应,但碍于政治现实与对民进党执政的不信任,双方并未有进一步的作为。

而在马政府执政时代,尽管其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在此前提下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但随着两岸交流层面逐渐扩大,涉及政治议题的谈判也相对增多,并且遇到了根本上的困难。马英九时代虽然对「军事互信机制」抱持开放态度,实际上却因为台、美、中的关系,以及其政治上不冒风险的个性,而较陈水扁时代更趋于保守。至于蔡英文时代前四年,由于不承认「九二共识」,以及中共方面更加强硬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推出,双方几近没有缓和空间。如今,蔡英文挟着绝对多数民意连任,两岸关系之间是否能够再度寻求到一线机会、一个突破点,端看蔡英文在第二任的企图心

台湾地理上属于海岛国家,又没有丰富天然资源,经济来源主要仰赖贸易,且九成九以上的贸易仰赖海运、九成七的初级能源靠进口,在战略上一旦被封锁、隔离,不仅军事上会逐渐崩溃,且经济也将面临崩解。台湾海峡地区纵深短浅、军事预警时间短,商用、军用的海空航道运用频繁,两岸之间的军事动作一旦没有互信,将会造成误判、误读情况,一旦台海成为火药库,变成「阿曼海峡化」,双方飞弹随时剑拔弩张,各国将会减少此处的航道运用,影响台湾的经济、进出口产业甚至生计,都是相当致命性的。

此外,台湾在经贸上对大陆市场相当依赖,但又因敌对关系,不得不持续军备采购与整备,与解放军抗衡。一方面需要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军事上严重对峙,这造成台湾身处于整体国家战略上的极大矛盾与冲突,也是台湾经济、环境以及景气无法彻底改头换面的难局

避险优先于热线

既然,台湾已经步入了政治哲学上的「决定论」陷阱,并不考量其他灵活的手段。故也有许多台湾战略学者,提出了在「军事互信建立」上面,采取「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的心理,重新检视自己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哪些需要放下、哪些需要坚持,必须要灵活地加以转变。代表此种「非决定论」的学者,包括蔡英文政府国安会副秘书长蔡明彦教授等人。

若采「非决定论」途径来重新面对两岸问题,台湾方面必须放下所有「决定论」的元素,例如主权、尊严、体制等紧抓不放的原则,改由「辩证过程论/辩证法」( dialectic)的方式来观照现况,才能得出较为灵活的观点。此种方法,在于化解不同意见的辩证方法,是在两方对一个主题持不同看法时,能够透过充分自由的对话,建立起对事物真理的认知。这个跟双方坚持自己见解的「决定论」不同,必须透过对话、辩证来形成正确的逻辑。

如前所述,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不能对话的原因,在于政治见解南辕北辙。但是,对照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处境,谁比较需要「军事互信机制」?台湾在战略天平上是弱者,因此比大陆更需要「军事互信机制」。了解到自身的处境,台湾才能「现实面地」面对此需求,而放下「身段」来「解放」禁锢于自身的「意识形态」,从而用更灵活、聪明的方式来进行「战略避险」。

对台湾较为实际的做法是,不必先急着建立类似「热线」的所谓元首紧急沟通管道。也不必急着先要与解放军之间建立「司令」等级联系。我们从此系列文章中得知,解放军对于「军事」上面的透明,异常敏感,在参照大陆的特殊情绪以及敏感的军政领域上,台湾不妨从民间方面开始着手。其中,最有可能突破的领域,就是从海上渔事纠纷以及海上联合救难等相关于人道以及民间事务的层面,作为突破点。

事实上,从2010年9月开始,台海两岸每年都会举办「海峡两岸海上联合搜救演练」,这是自从2008年两岸关系开始缓和之后,双方释出善意的明显征兆,即使2012年习近平上台、2016年蔡英文上台之后,都还是进行一样演习,勉强维持两岸之间官方的重要合作,演习的领域都在金门、厦门之间海域,此海域也是两岸渔事冲突的热点。但是直到2018年,两岸关系由于政治动员、仇恨动员的关系,以及台湾的选举气氛不利两岸交流,已停办2年。如今,蔡英文政府连任成功,此种,如何重启这项因政治选举动员而中断的搜救演练,可谓两岸之间「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重要第一步。

蔡英文在第二任任期中,两岸关系或紧或缩,有一半的机会抓在她手中。而在第一任期失去的「破冰」契机,能否在第二任期中有「挽回」机会?北京的态度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最需要避险机制的台湾,蔡英文的态度也更加重要。当然,不可避免地,台湾必须要持续军购、发展维护军事力量,才有与北京谈判的基本。但是,除了一味加强军事力量外,蔡英文是否能够考虑到「避险」的重要性?这是重中之重。

两岸间的仇视,尤其是近一年来的极度冷冻状态,是由其他国际因素所造成的,而蔡英文操作「亡国感」成功地横扫选举之后,最新的民意究竟要她做什么?是与中国大陆军事对峙持续升高?抑或是台湾方面开始灵活的「避险」战略——如同日本一样,不固守站在美国这方,而是灵活地穿梭在美、中之间?日本与中国大陆没有「军事互信机制」,但双方在钓鱼台问题、解放军机舰穿越宫古海峡问题等方面,都已取得谅解和预防机制。日本这样的国家,都能够在首相安倍晋三的灵活手腕、以经济为主轴,来架构日中「避险」机制,台湾难道无法效法,借着领海海事合作、预警等作为,与中国大陆取得另一个「契机」?

日本可以,台湾当然也可以。蔡英文政府只要放下硬邦邦的「决定论」战略,转而向「非决定论」哲学靠拢,从「过程」中寻找两岸之间破冰的答案,而非固守在意识形态中而不愿出招。日本在短短十年间,从中国大陆的死敌,一变成为共同发展经济、参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伙伴,而同时,日本也未放弃发展军备,甚至军费超过GDP的1%天花板,但对参与美国的「印太战略」采取被动方式,寻找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语言。日本能如此做到,台湾断无不能之理。唯有放下「决定论」的意识形态,台湾终能找到那个开拓的缺口,找到自己特殊的避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