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大选已落幕 人民已做主?

▲大选日,许多民众返乡投票。(图/本报资料照)

文/多维TW 黄奕霖

本届总统暨立委选举投票率达到74.9%,足足比上届高出8%。之所以能有此投票率,与国、民两党在选前不断向选民催票大有关联,民进党还特别拍了一支广告呼吁选民返乡投票,「让世界听见台湾的声音」。

除了政党之外,民众间互相催票的力道也不同于以往,不少旅居海外蓝军支持者在群体号召下搭机返台,民进党的支持群众也在网路上不断流传着:「如果选举当天不投票,那你平常是在靠北什么?」等口号。在此社会氛围下,选前一天台铁高铁及客运被大批返乡投票人潮挤爆,与过年回乡的盛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月11日将选票投入票匦,成为2020年开年的最重要大事。

你我肯定都有类似的经验,在投票前一天或当天,许多朋友在脸书或Instagram上贴出各种与投票相关的照片,附上几段「回来守护民主」、「我回来投票了,那你呢?」等文字。在「亡国感」、「亡党感」、「发大财」等政治狂潮的全面笼罩下,投票成为一种不跟上便落伍生活态度——不打个卡昭告天下「我可是很关心政治的」,似乎都不敢说自己还算个台湾人

投下这一票 决定了什么?

投票不重要吗?在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投票率、得票率的高低当然重要,它不仅是改变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提供当选者执政问政正当性与合法性,选民愿意呼朋引伴宣传大众的政治参与,怎么想也不是件坏事。但在媒体、政党及社群平台的过度渲染下,「投票」在台湾已经成为了民主的「目的」,而非实现民主的方法与过程。人们对投票产生强烈的执念,为投下手中的选票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行为实行了民主,却忽略了投下选票的那一刻,人民到底做了什么主?那张选票又代表着什么选择?

自从2019年一月习近平抛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以及香港爆发《逃犯条例》修订风波后,本次总统大选便进入了「亡国」与否的对决。就民进党的立场而言,选战主轴十分清晰,借着香港近期的骚动,让「今日香港、明日台湾」的恐惧再度浮上台面,并借由通过《反渗透法》等方式,塑造出只有票投民进党才能「抗中保台」、才能拒绝「一国两制」、才能「保护民主自由」的语境,而这也确实成为了本次选战的主轴,许多人都抱着「捍卫台湾民主自由」的想法,把选票投给蔡英文。

总统候选人对于两岸及主权问题的看法,当然是选择候选人时极其重要的考量因素,但为何不投民进党,台湾就会变香港?其中具体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又为何只有民进党能够抗中保台?抗中保台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要支出多少成本、改变什么样的军事或经济政策才有可能做到这件事?其间台湾要付出多少代价、可能的后果又是什么?民进党并未多做阐述。反观国民党也是一样,除了不断强调「九二共识」的老调,提不出任何对于两岸关系的新解方。

到头来,在主权定位上,国、民两党都以「中华民国」为公约数;在两岸问题上,两党也只有模糊空泛的「态度」差异,但具体来说,要如何强硬、如何亲近,双方都说不出个所以然,那么,选民又真的知道自己投下的这票差别何在?

只要抗中保台 其余皆可抛?

在两岸与主权问题之外,台湾内部也有许多未解的难题。例如广大的基层劳工问题,在《劳基法》一例一休「修恶」后,劳资双方对此都抱持极大的不满,新上任的政府要如何化解困局?政府说要带头做到派遣归零,结果反而让许多约聘雇人员变相成为更没保障的承揽制劳工,新政府要如何真正做到「零派遣」?台湾的劳保基金预计在2026年即将破产,新政府要如何解决潜藏的债务危机?当政府公布每月平均薪资时,有多少年轻人摇头自嘲「是我拉垮了平均数字」,新政府又要如何面对长年的青年低薪困境,让数字与民众真实感受相符?

劳工问题只是其中一例,还有许多议题都与市民大众息息相关。政府所说的居住正义现在落实得如何了?8年20万户的公共住宅有可能达标吗?台湾人口少子化、高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的长照及生育政策足以解决吗?台湾的产业结构僵化,投资不足法规落后,一直无法带动经济活络,新政府要如何做好产业转型?

相较于主控权渐失的两岸关系,上述议题不仅操之在己且与民众生活切身相关,但在本次选举中除了空洞的发财口号以及与人民感受相背的自我吹嘘外,有多少人能说出两党候选人在诸多政策上的孰优孰劣?又或者根本没有谁优谁劣,因为两党都知道这些不是台湾人最关心的事情,在「国之将亡」的大前提下,谁还去把重点放在公平正义分配问题,岂不是嫌票太多?喊喊口号,交代过去就罢了。

其实,选前也曾有环保团体在大楼挂上布条抗议政府不敢通过《矿业法》;被大量解雇的国道收费员近期也因劳动部的补偿方案跳票群情抗议;劳团也在选战期间集会游行,要求各候选人回应落实劳工政策。而这些对生活与环境的诉求,却被外界评为「选举操作」,不少人直言此时应「相忍为国」,在此时出来挑起这些议题,摆明是为了扯民进党后腿。选民都这样说了,还能期待政治人物对此提出什么高见吗?

莫在投票当天丢失民主

所以台湾人民到底做了什么主?民众最在乎的两岸主权问题,两党纠缠了半天,也只能给出一张模糊不清的答卷;而真正关乎台湾人民的分配正义的价值取向,却又看不出两党的实质差异何在。两个候选人的差别,除了一个看了比较讨喜、一个看得比较讨厌,是不是连台湾人都说不清在盖下印章的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样的选择?

这并不代表投票失去了意义,或是主权、两岸等问题不应优先考量,而是将特定议题的关切程度,转化为对政治人物相对应的要求。如果台湾人真的在意「亡国感」,就应该认真询问各候选人,为何会「亡国」、他面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做法为何、可能要承担的后果又是什么?选民投票时才能真的有所依据。而不是轻易被充满意识形态的口号给唬弄,让那张选票只包覆着虚幻的恐惧。

同时,选民也要认清台湾不是只有两岸跟主权问题,我们自身面临的困境一样同等重要。人们常说「别只在投票当天才有民主」,是因为投票前我们还能针对两个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政策、路线等差异做出抉择,至于事后胜者会不会兑现又是另外一回事。倘若再不让政治人物知道,选民不需要贩卖恐惧的口号,而是在意与生活福祉息息相关的事务,并对他们的说法严格检视,我们就连投票当天都不再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