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民主的米 养成一班政治马戏人

文/谭英瑛 图/本报资料照

台北市长柯文哲一手主导的台湾民众党9月22日公布第一波区域立委参选人名单,场面盛大,8位参选人一字排开,凸显这个新生政党壮盛军容讲台两边各自挂上「蓝绿推两边」,「民众摆中间」的标语,与党主席柯文哲在记者会上的高举着「国家治理」,「突破蓝绿恶斗口号相唱和,似乎显示着这个新生政党欲打破台湾政治场域「重意识形态,轻国家治理」的野心。

但揭开这层口号就可发现,那只是民主政治下的选举运作的面貌之一,别忘了柯文哲曾在受访时大谈两个区域立委的提名策略:一是提名有能力当选立委者,二则是挑选「可以让谁不选上」的地方进行提名,即所谓的「报复式提名」,这让绿营立委参选人特地跳出来,向柯表达「团结」的想法,并盼其勿搅局

选举能使得「国家治理」理念被民众看到,「报复式提名」反凸显台湾人民主化约成有选举便有民主的荒谬,曾几何时,民主制度中扮演拔擢人才,选贤与能的选举制度,已变成各色政治人物公报私仇的掌上玩具?

平心而论,柯文哲的「报复式提名」并非创举,俗谚云「一样米养百样人」,台湾的民主制度恰如谚语所说的「米」,提供怀抱各种参选理由的人们一个投入选战的机会,他们的参选理由不一而足,从为国为民到实践自身政治理念,从争取政治资源与发展空间到维持家族政治势力,甚至「报复政敌」,大发选举财者都有,柯文哲之「创举」,就是大剌剌将「报复政敌」这个一般人听来太过的企图,不假修饰地脱口而出。然而,比对柯文哲自己的言说,既打破政治圈「做而不说」的潜规则,却又打脸自己强调选举是为追求更好的「国家治理」,不啻又一次扇了台湾自豪的选举式民主巴掌。

台湾民众很有理由对于选举式民主感到自豪,即便有时吵闹,混乱,却乱中有序,犹如柯文哲曾言,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不是100分,「跌跌撞撞,立法院打架看了很尴尬,但毕竟30年走来,总和来讲还是成功的故事」,相对于他国的民主化过程风风雨雨,在「宁静」中完成民主化「革命」的台湾人,确实要对自身达到的成就感到骄傲。但在自豪之外,仍须正视选举民主在台湾衍生的文化面荒谬与制度面荒谬。

荒谬之一:选举发大财

首先从制度面来看,台湾立委自2008年进入到单一选区两票制时代,让大党充分主宰政坛,种下民主选举的荒谬种子。由于每一个选区只能由得票最高者当选,在蓝,绿两党基本上彻底垄断台湾政治市场的情况下,一旦一个选区内出现第三党或第三候选人,这个候选人或政党若非得跟蓝,绿任一政党做某种程度的结合或合作,不然就是势必与之为敌,以分食蓝,绿光谱选票

如此前提下,柯文哲主导的台湾民众党作为2020年区域立委选举的「外来参与者」,即便参选人名单有多么漂亮,仍难以与长期在地经营的蓝,绿势力进行抗衡,一如过去数个新兴小党宿命;同时,不可忽略的是,纵然小党难以出脱选制与选民结构当选,但达成动摇选战优先者,解构各阵营选票之效,则是所见多有,这也让柯文哲的「使人不当选」之说,「报复式提名」从只是空谈,虚张声势,变成可预见的结果之一。

除此之外,台湾选举中,若干配套制度也强化了「台式」选举民主的荒谬,例如设下高额保证金门槛,限制人民参政机会,依现行法规,要成为六都直辖市市长候选人须先筹备200万元新台币,参选立委,直辖市议员县市长候选人须先缴纳20万元,县市议员,乡镇市长候选人则须缴12万元,至于保证金最终是否能全数领回,还得看他们的实力,并不是人人均可顺利领回。尽管设定保证金门槛的制度有其美意,但到头来,却让政治渐渐成为有钱人才玩得起的游戏,也让打破金权政治的想望变得更不可能。

参选除了要筹备高额保证金之外,选后退回的选举补助款,亦使候选人在筹措政治献金之余,还可以额外「发大财」。以2018年九合一选举韩国瑜获得89.2万票当选高雄市长为例,个人便能获得补助款2677万元,如今他当选不到一年便带职参选,往总统大位前进,令外界质疑他靠着选举「发了一笔大财」。不过如此的质疑并不是韩国瑜特有,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后,即有媒体爆出一个有趣案例,台中市里长选举,一位女性候选人从登记参选到选后,鲜少公开露面,却获得超过选举补助款门槛的票数,不只拿回5万元的选举保证金,更领取23,400元的选举补助款,形同她在一场选举中,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又额外赚了全额选举补助款,证明「选举发大财」的可行性。

荒谬之二:「搓汤圆」政治交易

除了制度问题外,台湾选举文化更不乏其他荒谬表现,其中之一就是「搓汤圆」(台面下私下搞定事情)。法务部调查局曾在2014年地方选举前发表过一份新闻稿,提醒各路候选人与其助选人员应注意相关贿选规定,切勿对其他具候选人资格者交换条件,使其放弃竞选活动,更提醒参选者勿向投票者买票

如此让公家机关特发新闻稿提醒行为,显示存在于台湾选举民主的第二层荒谬:参选与否对政治人物来说,不啻为一门好生意,参选或退选,考虑的除了个人从政理念传递的最大化,同时还更要考量自身的政治前途。

随着选举旺季的到来,政治人物拜票拉票,开政策支票样样来,选民也对此乐此不疲,形成一场大型「政治实境秀」,更让处于内外交迫现况的台湾人以选举,投票为荣,深深以为选举是民主的同义词,并把它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丹」。事实上,选举仅是达到民主理想的手段和制度之一,并非目标,人民真正追求的理想既是民主,更包括对公平正义生活的追求。但前述无论是维持家族政治势力,「报复政敌」,乃至于「选举发大财」,究竟哪一项与民瘼息息相关?

细究经由「荒谬」的选举,以「选票」选出并带有「发大财」或「报复」心态的政治人物,究竟有多大程度能代表人民实践利益?而理应用来选贤与能,让贤才胜出的选举制度,如今怎么变成各方角逐政治利益的市场,成为民主政治下诡异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