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回不去的理想 当民进党的「永续」只剩下执政

文/陈舜协 图/本报资料照/ETtoday新闻云

这段令人动容的文字,是2015年10月由圆神出版社出版的《英派》一书中「社会小英」章节中的结尾。蔡英文在书中表示,这是她在2014年再次当选民进党主席后,一个公民团体的朋友送给她的祝贺卡片中的话,据蔡英文在书中表示,「这一张卡片,我一直留在我的抽屉里面。里头的字,我则随时放在心上。」

不过,对比近期公布的多项民意调查数据,蔡英文个人的施政满意度持续低迷,对民进党的满意度也向下探底,显然民众现阶段多数没有与蔡英文站在同一边,为了九合一选举喊出的「改革台湾、挺下一代」也没有感动多少人。最大的原因,无非是其推动的改革,并没有更加推进并且落实台湾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站在以往其高举的「进步价值」的对立面

社运团体共生合作

民进党从「党外」到创党之初,为了反威权、争民主而成了当时所有反对国民党统治势力所组的「统一战线」;解严后,为了政党发展并希望藉选举获取执政权的需求,与更深入关注劳权农权女权人权、环境保护及资源分配的社运团体紧密合作,可以说,民进党与社运团体是「鱼帮水、水帮鱼」的共生互利的合作伙伴

不过,在民进党于2000年获得执政权后,陈水扁在上任不到半年,尚未谋定就动的情况下即在当年10月宣布,停止兴建历经波折之后才在1999年3月动工的「核能四厂兴建案」,而又旋即在美国、立法院、监察院等多管齐下的施压下,核四在2001年2月就恢复施工。

可以说这是陈水扁政府第一次为落实社运理想做出的重大政治决定,但也是唯一的一次。在经历这次失败后,陈水扁政府就没再试图落实其他重大社运理想,甚至在推动将劳工每周工时由48小时下修为44小时的修法案中,仅因国民党另外加码提出「两周84小时工时案」,并获得全国产业总工会、劳动人权协会等主要劳权团体表态支持,陈水扁政府反而站在了劳工团体的对立面,在立法院通过修法后又提出「覆议」。

自此而后,劳工团体便与陈水扁政府渐行渐远,并且在陈水扁强行推动「国营事业民营化」、「第一次金改」及「(国民)党产归零」等改革时,原本对民进党仍有期待的社运团体就愈发不抱期待,再加上原本为社运骨干的部分民进党「新潮流系」成员,对于「领导职务」的兴趣远高于「落实理想」,曾经合拍的伙伴,终究分手。

在这过程中,原本为民进党「新潮流系」中具进步色彩的工运人士简锡堦因「理念不合」在2003年退出民进党,另行筹组以推动落实社会公平正义为主旨的「泛紫大联盟」,可视为社运团体与民进党分道扬镳的一道分水岭。

向右转」!

简锡堦在当时曾投书媒体,直言:「这一击,是社运团体认清依附政治势力的虚幻……我们提醒有改革热忱的社运团体:必须认清现实的民进党,才能避免对过度期待下的幻灭。」2006年6月,简锡堦进一步在媒体专访中指出,「说民进党是左派政党,根本是误解。」何以民进党会「向右转」?专研民进党发展的佛光大学学务长柳金财对本刊记者表示,这是世俗化政党难以去除的宿命,一旦执政,在以全体人民施政考量下,就会发现事实上完全无法依据在野时期主张或公民团体的诉求来施政;此外,民进党成为执政党后,连结资源的能力会随之增加,也会逐渐强化新政商关系,从而被质疑背离抛弃弱势者。

柳金财还说,解构政策与建构政策完全是不同方向,在野党转身成为执政党后,修正或抛弃在野时期的主张,在政治实务上并非少见。但关键是要有一套政策论述及配套措施,以说服公民团体。

如果说陈水扁政府执政后的「向右转」是宿命,但借由「改革之名」以行贪腐,则更是明显的堕落、绝对的腐败,以及对「公平正义」及「进步价值」的背叛,由「美丽岛事件」主事者、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发起的「倒扁运动」,可说是陈水扁在主政时期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并因此推倒了民进党的第一次执政。

「向左转」?

以「民主进步」之名出发,但是以「反贪腐」为名、由反威权的民主前辈发动的「红衫军」社会运动结束第一次8年执政,民进党毋宁是尴尬的。不过,在2008年选举惨败的民进党迎来「虽然出身较好,但自认为非常左派」的蔡英文担任党主席,其着手进行党务改革,首要就是下令重新拥抱「社会运动」,并将早自1996年就由「社会发展部」取代的「社会运动部」招牌,在2009年重新挂回去,同时宣示「民进党必须与社会运动结合,才有力量走向更完整的民主」。

此后便积极地或声援、或参与或呵护全台各地自觉遭受不平等对待而启动的自主社会运动,如「国道收费员自救运动」、「大埔反征收」、「反国光石化」、「抢救大潭藻礁」、「反核大游行」、「白玫瑰运动」及「万人送仲丘」等社会运动,还有最终集大成的、一举翻转蓝绿气势的2014年「3.18太阳花学运」。

何以蔡英文能如此轻易率民进党转身拥抱社运?又何以部分社运团体愿意再度接纳民进党成为实践理想的伙伴?

专研民进党派系的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助理教授郑明德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蔡英文原先并非民进党人,民进党自「党外」时期「编联会」及创党后的「新潮流系」与社运团体的爱恨纠葛,以及陈水扁政府执政时对社运理想的种种背离,并无法与蔡英文进行有效联结;再则,陈水扁执政时「朝小野大」的政治现实,成为蔡英文掌权时为民进党辩解的最有效解方

总之,蔡英文率领民进党「再次左转」,在形式上获得不少社运团体二次接纳民进党,甚至在2014年及2015 年创设出「天然独」及「英派」,一举吸纳了缺乏「一中认同」以及极度渴求「进步改革」的年轻族群,这个过程被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吴叡人称之为民进党的「再进步化」,而后更一举迎来2016年总统、国会双赢的全面执政局面。

柳金财指出,在「选票极大化」的选举考量上,民进党在两次成功取得执政权前,选择并找出机会与社运团体结盟是很聪明的方法。但是随着公民社会的自主性提高,这些运动团体未必会是政党的附庸或侍从,如果公民团体认为民进党已背离当初的政治承诺或失去理念、信仰,乃至于没有政治诚信,累积的政治能量甚至可能会迫使民进党政府屈从。

当「永续」只剩执政

如果说民进党于2000年到2008年的执政无法落实社运团体追求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的进步价值,还有「朝小野大」的借口,蔡英文于2016年迎来民进党首度的「全面执政」,是其幸,也是其不幸。

何以故?「全面执政」代表民进党只要愿意,可以独力让「理想」落实成为「真实」,但若稍有迟疑,则单纯将理想寄托于民进党的社运团体,再次被背叛的失落感会来得又快又急。

然而,蔡英文执政才仅2年多,实际上却已逐渐步上陈水扁政府执政时的困境,打着「改革」旗号,除了「军公教年金改革」首当其冲,「转型正义」及「去中国化」仍是重中之重,「清算国民党及其附随组织不当党产」、「还原白色恐怖时期历史」及「调整课纲」、「文白比例」仍是不变的追求且颇有收获。但在落实社运理想的工作上,则同样走上「向右转」老路。如劳工要求的「周休二日」修法,却推动资方想要的「一例一休」,大开「变形工时」后门;推动「2025非核家园」,却不要求产业朝低耗能、高附加价值方向前进,反而去呼应资方「稳定供电」要求,重启停机大修的核二厂机组,「深澳燃煤电厂」的争议再起,但为了「稳定供电」而不得不发,使得反核团体里外不是人……诸如此类,不及备载。

俗话说「得民心者天下。」这句话其实争议不小,得民心者不一定能得到天下,例如代表社会良心、替劳苦大众主张权益的社运人士,不一定能因为「得民心」就得到天下。但反之「不得民心者,不得天下」,则更贴近事实与真理。

寄语民进党,若真的误认为只要打趴国民党及其附随组织,或者忽视两岸文化、血缘同源的历史事实,持续强推「去中国化」或是认为宣传「台湾意识」就能「永续执政」,那真的是「好傻,好天真」,要记得「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陈水扁政府执政失败的殷鉴未远。

也许民进党真的需要再一场大败,才能再次想起创党当时曾经有过的「左翼理想」及从政初衷,「公平、正义」才不致流于选举口号,而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