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当台独变成一种「潮」

文/屈彦辰 图/多维TW提供

潮,所谓潮流,一方面意味着一时的流行,且具一定主流地位;另一方面,潮起潮落,是动态起伏;现代年轻人更用「潮」,形容一个人穿着时尚

自1992年后,台湾人认同渐渐提升,至2014年太阳学运到达新一波高峰。于此同时,台独立场认同亦逐渐成长,变成一种「潮」,2019年再因为「芒果干」的社会氛围影响偏向独立与尽快独立的立场认同有所上升。

一个「潮」字,其实带出三种不同的意涵。一是文化认同暨政治认同的改变,不再像过去以「中国」二字为认同依归,取而代之的是渐升的「台湾认同」,「天然独」世代在2014年太阳花学运华丽登场于政治舞台,这个世代支持台湾现状是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即「独台」(亦有人称为「华独」),却不必然主张台湾独立建国。然而,在民进党的鼓吹下,天然独的概念为民进党创造,被创造的概念也被民进党绑架,宛如天然独的代言人,甚而排挤所谓天然独中支持华独或中华民国派的声音,遂成为汲取政治利益的工具,也是一种斗争的「潮」。

这种文化暨政治认同的改变,犹如月力带动地球的潮汐,本应海浪绵绵,温和淘洗着地球的地貌,却受到政治力的介入,偶有凶猛异常的大浪打上岸,将岸边观浪之人卷入海中,是为「潮」中隐含着凶险。

二是这个受到人为催化的「潮」禁得起考验吗?不同于自1992年后的文化暨政治认同的转变,台独是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在政治的推波助澜下,化为一时的大浪,年轻世代大量转发相关讯息,民进党似乎在此间成为护国保权的化身。惟此种大浪究竟能否撑过国际现实的考验,抑或是后继无力,仅是台独人士的黄粱一梦,尚需实际验证。不过,已有学者提出相关调查,显示台湾人民对于台独,倾向一种理性成本考量,台独倾向在遇到某些情况时可能会选择退一步或其他立场。

三是取自年轻人穿着入时的形容词——「潮」,好看、美观、同侪都爱,是大量转发政治或台独讯息的一种跟风,或说「时尚」,只不过跟风的背后可能是一种无奈。当代的民主选举遂成为一种金钱文化跟资本力的展现,年轻人不具财力,去和占据资源、政治地位、掌控游戏规则的政治人物竞争,在此情况下,消极的转贴讯息成了少数能做的事情,有些政治效能感更高的年轻人,会选择选举之外的方式关心」政治,能否产生实质作用则是另一回事了。

台湾人之问:我们是谁?

「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是谁,才会知道我们的利益是什么。」这是杭亭顿(Samuel P. Huntington)谈及国族认同对于国家发展重要性的重要诠释。杭亭顿认为,清楚的国族认同,有助于国家发展。或许这是台湾近20年来,社经发展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与背景。

政大选举研究中心试着以量化方式,画出台湾民众的台湾人/中国人的认同趋势。「我是台湾人」跟「我是中国人」的认同在1995年时交叉,「我是台湾人」认同倾向首次超过「我是中国人」,而在2007年时,「我是台湾人」与「我既是台湾人又是中国人」的认同倾向亦首次交叉。而后,「我是台湾人」认同倾向逐年上升,到2014年太阳花学运为一顶峰,2015年后「我是台湾人」大体维持在55%左右。原先高于台湾人认同的「中国人认同」,1997年后逐年下降,目前皆维持在5%以下。

台湾人的单一认同已超越台湾人/中国人的双重认同,或许有助于打造台湾的单一国族认同,却不必然指涉出「台独建立国家」这个选项。原因在于,国族认同是一种人们心中的「终极价值观」(consummatory value),既然是价值观,本质上即为情绪性争议性的,很容易让人在讨论重要政策之时,变得激动之外,议题、讨论内容随之失焦,更遑论工具性」的讨论,核心价值观没有确立,焉能聚焦?而这个终极价值观不必然涉及独立建国与否,若以台湾而言,它可能是讨论国家现况何去何从,亦可能是如何擘划对中国的经贸政策等,且此种价值观必须是几乎接近「共识」,至少是「大部分人尽管不喜欢但还能接受的价值观」。(见表1)

另外,根据政大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支持「维持现状」者总计有57.5%,高于倾向独立的25.7%与倾向统一的10.4%。此调查结果显示,独立可能并非是台湾目前的共识,维持现状可能才是。要注意的是,此处提及的独立,意指破除中华民国或说现状框架,建立一个新的、形式上的政治实体,也是一般人所知的「台独」。(见表2)

然而,维持现状本身亦有分歧。从中又可分为「华独」、「中华民国不代表台湾,它就是一个政治实体」偏向两个中国的主张等诸多具有细微差异、实际上异中多同的政治主张。对台湾人来讲,「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会是未来的重点,而所谓的天然独世代所持的主张大体而言,偏向维持现状。天然独的概念为民进党创造,被创造的概念也被民进党绑架,被政治操弄成与台独变为同路人,却彻底忽略天然独世代拥有的多种政治主张。在政治操弄下,前述的终极价值观同时受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难以形成。因此,「台湾人,我们是谁?」这个问题,显然在大选的激情过后还要继续问下去。

「台独浪潮」禁得起多大考验?

根据台湾民主基金会于2018年释出的一份民调,如果台湾宣布独立导致中国武力攻打台湾的话,有55.0%的民众愿意,或非常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35.9%的民众不愿意。但是,如果中国大陆为了统一而对台湾使用武力的话,则有将近七成(67.7%)民众愿意,或非常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39岁以下年轻人的自我防卫的决心更高,甚至突破70%。

不过,若是把问题换个方式,改成「请问您认为台湾人愿不愿意为保卫台湾而战?」认为不愿意者有44.9%,认为愿意者有41.8%。尽管根据民调结果,有67.7%人表示愿意为了在中国大陆武统的情况下,为了台湾而战,但却对于其他人愿意与否较无信心,而大多数人心知肚明「独立导致战争」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若是因为台独而引起大陆武力犯台,愿意一战者又更少。证明前面篇幅所提,台湾人在思考独立与否时,更倾向于考量成本的理性思考,独立若是在没有战争的前提下,才会是「最优先」的选项。(见表3)

另一方面,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政治系教授牛铭实长年进行研究,据其2019年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7.1%的人赞成维持现状,赞成独立之人仅有22.4%,统一则更少。此外,有60.3%的人在台湾宣布独立导致大陆武力犯台时,不赞成台湾独立,只有29.8%的人仍旧赞成独立;问题换成台湾宣布独立而大陆不会武力犯台时,赞成者则有62.0%;当问到两岸发生战争时,认为台湾人会抵抗的有61.6%。其中一题调查是「如果因为台湾宣布独立,大陆攻打台湾,请问您认为美国会不会出兵帮助台湾?」2017年时认为会的人有40.5%,2019年则为48.5%;若果真两岸发生战争,愿意抵抗到底的台湾人有23.3%。

上述在在显示,台湾人对于国家统独议题,倾向于选择保守的路,能够保住、守住自己生命、财产与安全的路,更显示出台独实际上禁不起国际与两岸情势的考验。

「跟风」的无奈与茫然

一场选举所费不赀,动辄花费数千万的选举支出时有所闻,如此撒钞票的选举文化,年轻人纵有满腔抱负,皆被这种金钱文化拒于门外。年轻人在此时能够选择的公共参与途径,在没有选举的平常时期,不外乎参加社会运动(积极)、转贴政治或公共事务讯息(消极),而多数年轻人倾向选择消极的参与方式。

为了姑且尚能展现出「关心公共事务」的样貌,除了转贴讯息外,跟着较有自我主张、几乎身兼意见领袖的同侪一齐为特定议题发声,时有所见。借以逃避看似民主之下人人平等、实则无能为力,而仅能看着掌控资源暨游戏规则者,玩他们的政治游戏,并且重复循环着上述模式。

是故,第三个「潮」才会取自年轻人形容他人穿着时尚的「潮」意,因为跟风转贴外,纵想参与公共事务亦是苦无途径,参与后能否造成实际的影响又是另一回事。尽管2010年茉莉花革命乃是由年轻人在网路上串联,配合实体的示威游行而成为燎原星火,惟进入21世纪后,能够扩大成如此规模的网路暨实体社会运动鲜有见之,并不能把茉莉花革命视为一般的例子。

另外,台独在年轻族群中,开始成为一种潮流,背后亦是年轻族群对未来的茫然,诚如杭亭顿所言,「我们必须先知道我们是谁,才会知道我们的利益是什么」,这句话涉及的是身份认同及国家认同,甚至二者合一为国族认同,没有认同感则不知该怎么走下去。年轻族群以为「只要打倒某个党或某个人」,就有助于找到终极价值观,便能守护他们心中所想要捍卫的「事物」。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宣称自己代表某种终极价值,如同没有任何政党可以宣称自己代表台湾或代表中华民国——层次完全不同的事物,如何能放在一起讨论并画上等号?所有试图绑架终极价值的政党或政治人物,为的绝不会是年轻族群,而是他们自己的政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