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台湾独立 首先要从美国独立

文/刘燕婷

综观近期的两岸互动,疫苗纷争等剧码依旧上演,但此刻的对峙旋律上,似乎多了几声「和缓」清音。

2月9日,年前最后一个上班日,蔡英文召开国安高层会议,针对两岸、台美疫情发表谈话,并在论及台海稳定时表示,「在欢庆华人世界共同的传统佳节时,我们也要在此,祝福对岸人民新春安康,也希望能共同促成两岸的和平稳定」,显然欲藉两岸共有的年节传统,释放善意的沟通讯号。

如此姿态,持续到了年后开工。2月19日,总统府召开记者会,宣布前陆委会主委邱太三接任陆委会主委、陆委会主委陈明通转任国安局,国安局长邱国正接任国防部长,现任国防部长严德发则转任国安会咨询委员。这场倏忽而至的人事大风吹,被外界解读为蔡英文递向北京的橄榄枝,用以和缓两岸对峙,毕竟邱太三在两岸议题上偏属「鸽派」,就连陈明通在接任陆委会之初,亦曾有过「非鹰派」的温和样貌

然而细究上述「校正」,从公开拜年,到启用温和派官员分掌陆委会与国安局,所谓和缓,其实暗藏口不应心、另有谋算的玄机。

遥望美国而后动

由蔡政府立场观之,国安会议发言也好,国安人事更迭也罢,不过尽是战略迷障。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台湾看似在两岸和稳的宴席上翩翩起舞,其实真正在意的观众唯有一位,那便是遥坐席外的美国。

首先,在国安会议谈话中,台海稳定虽位居第二要点,却依旧让位身处第一要点的「台美关系稳健发展」。细究当天谈话,蔡英文列举了驻美代表萧美琴获邀参加拜登(Joe Biden)的就职典礼、美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与美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挺台」发言等事例,强调台美关系不受美国政权更迭影响,并表示对于印太地区的安全议题,将与美国维持最好沟通状态,更提及「美军机舰多次以执行自由航行任务,展现美国对印太地区安全现状遭到挑战时的明确态度」。在此脉络下,台海议题纵有「拜年」加持,却显然是台美关系里的配角。

而在国安团队人事变动上,台湾更明显「遥望美国而后动」。在川普(Donald Trump)执政末期,台湾无底线地充当反中前锋,于军购、疫情、人权政治场域里,积极配合美国演出,纵使游走于覆灭边缘,亦要演出飞蛾扑火的壮烈,只要今天不要明天;如今之所以走马换将、急速转弯,也非战略自主猛然觉醒之故,而是因应美国改朝换代,拜登首重防疫、纾困、修复对中对欧关系等考量,积极配合美国步调,这才退回斗而不破的传统路线。

换言之,眼下台湾的和缓姿态,沟通对象并非海峡彼岸,而是远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故其举手投足间,尽显自我矛盾的暧昧:躬身拜年拉近距离,却满嘴谴责对方为印太安全的「破坏者」,好替美国的「守护者形象张灯结彩;换上带有鸽派色彩的官员,然其能动性恰似无条件屈从美国的台湾,倘若「大局」需要,信鸽也得披上猎鹰的皮囊,硬着头皮装腔作势。

生存资源已成「傲慢主人」

在印太战略上,台湾对美亦步亦趋,成日担忧自己无法配合美国的区域安全战略,而不反思被绑上美国战车的风险;在人事议题上,过往的陈明通受民意与美国战略束缚,「知中」一面毫无施展空间,而今「鸽派」邱太三所面临的局面,除了美国立场有所模糊外,台湾民意趋势大抵不变,政府则依旧「从美」。这般「虚晃一招」,究竟能有多少说服力、又能对两岸修好起到何种效果,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前述考量已被台湾官方决策思维排除已久。综观历史,小国之所以能在强权主宰的国际政治中生存,并为己身争取生存空间,凭借的向来是灵活的阳奉阴违抵抗颠覆,好让强权为己所用;无主体地过度选边,往往预示着提早倾覆。然当今政府眼见台湾位处美中对峙前线,不仅无视中国崛起的现实,更不惜让两岸关系由目的降为手段,沦为「台美友好」的祭品。

而之所以会有上述发展,归根结柢,乃是台湾深陷美国的一手营造的PUA(Pick-up Artist)氛围,且依赖成瘾又难自拔之故。对台湾而言,亲美情结源于国共内战与冷战的共同发酵,当中更夹杂了些许「殖民先进性」的优越感,如此美国得以长年干涉台湾内政,只是历任总统的抵抗程度各有差异。

但伴随两岸实力逆转,台湾的经济发展难再让执政者得分,外交场域更是陷入名实之争的虚无战。种种因素交错下,台湾政治人物决定「转换思维」,将亲美当作最大筹码,「美国宠物」由此成为争取执政的条件之一。在此脉络下,放弃能动性,博求美国青睐,好以小恩小惠狐假虎威,便成了台湾政坛的集体潜意识,很多人谋求台独,却从未想过台独应首先从摆脱美国控制、实现精神独立做起。

而对美国来说,其自然乐见台湾的心态转换,方能予取予求、毫无节制。两蒋时期,台湾纵使身处冷战前线,仍能保有一定自主性,包括不顾美国反对、陈兵金门,抑或在反攻大陆无望后开放探亲,彼时美国至多是台湾的生存资源,而非傲慢之主。然而,当台湾改换心态,台美成为主奴关系,美国的PUA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台湾由此沦为霸权的战略玩物。

自甘被PUA的「战略自主」

首先,美国调动了控制关系中的「马太效应机制:为关系投入越多者,越不易被珍惜,越自利者反能营造更多吸引力,如此手法仅能对心理上处于弱势者发挥效力,但偏偏当今台湾便是这般心态。故美国能屡屡要求台湾,为「深化」台美关系,做出相对高成本的牺牲。

例如川普执政末期,中美对峙剧烈,冲突氛围弥漫台海上空,美国却偏在此时放出「要将台湾建设为刺猬岛」的相关风声,显然是将军火商与选票利益置于台海安宁之上,且不惜让台湾做中美交恶的敢死先锋。而彼时台湾政治人物虽未明显响应,却也借由亲民进党政府媒体屡以「社论」形式,顺势鼓动要做刺猬岛的言论风潮,且台湾亦在川普下台前的2020年,通过了6项数额不小的对美军购案,明显是对美做足了里子面子。

其二,美国用上了「间歇强化」的心理机制,即以随机奖励与惩罚的形式,让被控对象徘徊于「毫无挑战」与「全无余地」的心理峰谷间,使其在失望之余欲罢不能。最明显案例,便是莱猪进口,以及那诸多口惠实不至的经济对话、官员来台与疫苗需求。

在莱猪风暴中,只见政客夸夸其谈,能用莱猪换取国际空间,结果前者究竟拓宽多少,尚未可知,倒是马上迎来美国课征的轮胎重税;经济对话亦未有实体进展,但对台湾政客而言,光是「对话」本身,便足以当作政绩大内宣一番,自被视作奖励。

如此付出与投入不成比例、且奖惩机制全然不明的恐怖关系,却能宰制台湾朝野,进而深入社会骨血,这背后固有美国的宰制技巧,但台湾政界的自践尊严亦为个中关键。

综观蔡政府此次和缓举措,其看似以台湾为主体,实则尽显「唯美是从」的执政心态,只不过角色形象由川普时代的猎犬,换成了拜登执政初期的家猫;而总统本人貌似积极调解僵局,欲做吹起春风的海峡棋手,实在粉墨登场的步伐中,自曝台湾甘受美国驱使的苍白现实——但凡华府布局需要,立场与人事皆可为其暂时改易。

到头来,眼下的和缓并不意谓两岸关系即将回暖,反是台湾依赖美国成瘾的悲剧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