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北京对台青年统战 流变与挑战
▲「太阳花运动」让中共反思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力。(图/本报资料照/记者黄克翔摄)
文/黄俊杰
中共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甫于10月落幕,在习近平政治报告中,透露此后对台政策的基调与路径,尤其强调「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被外界解读为向台湾民众释出善意,特别是加大对青年的统战力道,不仅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趋向「寄希望于台湾青年」,得以「融合发展」逐步达成两岸「和平统一」的终极目标。
对青年统战的类型
中共对台青年统战工作行之有年,从早期对接两岸大学间的师生交流团,到扩大对于台湾青年(简称台青)赴陆求学与就业等相关政策,早已屡见不鲜。然而,两岸关系历经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重大转折,让中共发觉「台湾青年认同」是对台统战面临的最大问题,而开始重新检视过去对台政策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共选择跳脱以往「被动」与特定团体合作的思维,改为「主动」祭出各项优惠政策,陆续扩大台湾青年赴陆「就学、就业与创业」等三位一体模式,希望进一步重构其对于两岸新的政治想像与身份认同。
从梳理中共对台青年统战的政策特点,及因应两岸客观条件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走马看花式的请客交流;第二,扩大就学与实习的体验交流;第三,强调创业与融合发展的深层统战。三种对台青年统战类型,不仅有互动程度的区别,更隐含欲达成潜移默化的「时间观」。以「政治社会化」途径解释,关键是要把握年轻人主观能动性强、可塑性高等特点,盼在其生命历程中,透过时间累积,换取青年重新认识两岸差异,寻求改变其政治认同的可能性。
请客交流「两岸一家亲」
自胡锦涛时期以来,中共不仅侧重两岸民间交流,也开始聚焦台湾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办理每团上百名学员、为期约十日不等的赴陆参访活动。综合统计,每年寒暑假已从数千名学生成长至上万名,邀请至大陆一线城市观光,尤以北京、上海等沿海地区为大宗,目的是加强「经济与社会文化展示」,让台湾学生能够抹去「大陆等于落后」的刻板印象。交流主题多以「两岸一家亲」为号召,颂扬两岸同文同种的「大中华文化」,同时安排大陆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接待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台青朋友,分享彼此的生命经验,塑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我群想像」。
此类青年交流活动,主要由大陆国台办、海协会、「全国台联」等涉台单位提供「全程落地招待」,以吸引台湾青年、学生参与活动。由于大部分台湾学生对此抱持「收费便宜」又能「出国观光」的心态,使得此种类型的对台统战仅停留在「请客交流」表面效果,并未让台湾学生深刻体会两岸之间日益加大的发展差距,也难以完全改变台青心中「你群」与「我群」的认知差异,甚至反而加深他们的台湾主体认同。
就学实习「深度了解」
相较于「吃饭请客式」的团体观光交流,中共也逐步祭出针对个体适用的优惠政策,例如2006年开放承认台湾学历、比照陆生收费、开放专业证照考试,以及从宽提供各式奖助学金等。尤其扩大台湾学生赴大陆就学的比例越来越高,且延续1987年大陆前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给予台生入学加分优惠。另一方面,许多陆资本土企业也对台湾学生开放实习名额,利用寒暑假期间赴陆驻点参加实习,让台青不仅限于短期「接触交流」,也能对大陆发展有中长期的「深度了解」。
从「点状」到「带状」,是「请客交流」与「体验交流」最大区别,让台青能够以数个月到数年不等的时间在大陆生活,在其生命历程烙下印记,以「接地气」方式融入、理解两岸内在社会与文化差异。透过此类交流模式,确实吸引更多台青在求学或实习结束后,选择留在大陆继续打拚、生活,甚至落户或结婚生子。但是,由于受限在客观条件,多数台青容易过度集中在少数发展机会较多的先进城市,长期而言,未必有助于统战策略的正向发展。
自2014年「太阳花学运」事件的发生,中共反思台湾青年对两岸关系影响力不容小觑,也更聚焦对台青统战的目标与手段。配合自2015年以来,大陆推广「创新、创业」之「双创」政策主轴,积极拉拢台青赴陆创业,促成其「融入」大陆内部发展。据此,各省孵化器与加速器等育成中心不断成立,迄今至少已设立53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吸引上千家台资企业和团队入驻。伴随释出各项政策红利,试图为台青在陆发展铺设康庄大道,成为近期中共对台统战的重中之重。
然而,因两岸资讯不对称的缺陷,台青赴陆创业要摸清游戏规则并不容易,目前虽能够借助青创基地给予扶持,仍有不少假藉新创导师之名,诱骗台青冲动创业,同时向大陆政府诈取补助的情形。进一步来说,创业本是「一翻两瞪眼」的过程,且在政策加持的风口上,遍地开花的青创基地,时常沦为资本竞赛,难以使台青改变其政治认同,充其量只是形成「为人民币服务」的投机恶果。
年轻人思变「又怕被改变」
对于中共对台统战行为的印象,台湾民间仍不时出现「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的揶揄,也造成一般民众听到「统战」二字时总带有极为敏感的抗拒反应。依循中共历史脉络与政治语境,得以发现统战目的是为了「消除敌意」,以达成「理解同化」,就是要由「求同存异」走向「求同化异」。有鉴于此,不难理解中共对台青统战是为消弭台湾青年对于大陆负面印象,并促成改变其政治认同的政策目标。
实际上,中共对台青年统战的政治影响,至少在初步消解负面印象多有收效,但身份认同转变仍力有未逮。关键在于,年轻人心中恐惧的是「渴望改变,却又害怕被改变」的矛盾心态,形成理性的「利益层面」与感性的「认同层面」对抗拉锯。因此,当台青在大陆发展遭遇挫折时,更容易放大内心的既有偏见,并加深对台湾人身份的主体认同,也更难化解两岸之间「你群」与「我群」的认知差异。
总体来说,当越多台湾青年怀抱憧憬赴陆发展,中共越需要思考两岸如何在正向互动中加深信任基础与理解彼此现存之差异,以换得台青的「真心理解」。即便未来有更多施惠于台青的政策红利,也应避免硬炒「短多长空」的政策路线,要辅以长效机制,否则无助于争取多数台青对大陆的政治认同,也无法消除他们内心抵抗「被改变」的深层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