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大陆也有个「台联」:北京对台工作代言人

上海市台联会长、中共十九大代表卢丽安。(图/本报资料照)

图、文/多维TW  李虎门

以一句闽南语「爱台湾,当然也可以爱大陆」,让上海市台联会会长卢丽安的身份成为两岸镁光灯焦点。2017年10月,卢丽安在中共十九大会场的「党代表通道」接受访问时,还有这样的告白:「生长在宝岛台湾,我以身为台湾女儿为荣,以身为中国人为傲。」

大陆涉台组织数目多且繁杂,但有一遍布全大陆、服务对象更广泛,而众人时常不知其庐山真面目的半官方单位,即卢丽安身份的所属机关——「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全国台联)。

中央OK 浙江先行

若要论及「台企联」与「全国台联」组织成员差异,或可直接使用有无「中华民国户籍作为判断。「台企联」属于在台湾土生土长的台商、台干所组成的民间社团组织;至于「全国台联」,若借用台湾社会语境的「外省后代」,他们就是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后代」。例如现在身兼全国台联副会长的卢丽安,其中华民国户籍已于2017年被台湾官方注销。

至于全国台联在大陆的诞生,得从两岸近代史谈起。1945年台湾光复前后,有不少「心向祖国」的台湾人,也有赴大陆升学的台湾青年,在这段时间陆续「西进」,在当地落地生根。

然而,由于台湾身份的特殊性,在中共建政初期,一些台湾人也被迫卷进了政治运动之中。不过,到了邓小平主政时期,推动改革开放,同时对台政策也随之调整,从「一定把五星旗插进台湾省」的调性,改弦更张为「和平解放」、务实的「祖国统一」策略。至于如何具体让台湾民众了解北京善意?就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此刻,在陆台人士成了北京对台政策的最佳代言人,更是中共对台怀柔的首批对象。中共先是「复苏」建政初期与台湾相关的民主党派,像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等统战功能。随后,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精神号召下,开始有了「台湾同胞联谊会」这类半官方组织的初步规划。

1980年6月,浙江省统战部推出了一份《关于成立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的通知》文件,内容指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简称浙江省台联)将在浙江省统战部门指导下成立,并交由1955年自日本「海归回大陆台籍人士赖中和担任筹备小组组长。

同年11月,浙江省的筹备小组第一次代表会议在杭州市召开,会议除了宣布正式成立浙江省台联会,原筹备组长赖中和也被遴选为省台联主任。但值得留意的是,会议也提出:「在十年浩劫中,不少台胞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迫害。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重申了对台胞『一视同仁,不得歧视』的政策」;同时,也声明浙江省台联是浙江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成单位之一。

「和平统战」催生全国台联

事实上,在浙江省台联成立之后,专属大陆全国性质的台联并未顺势而生。直至1981年4月,住在福建省的台湾人也在福州市成立第二个省级台联组织「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共中央才有了明确指示。

据史料显示,时任中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自上任以来,为解决两岸长期的隔绝状况,相当积极且大力支持成立类似「同乡会」联谊性质的全国组织。邓颖超认为,「同台胞沟通,才能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也就是运用细水长流的办法,最终营造汇成江河大海之图景。

1981年7月,邓颖超特别抽调出生于台湾台中,且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日文翻译——林丽韫担任全国台联筹备小组组长。同年9月,中共召开全国台联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出《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的38号文件,强调「党对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的基本政策: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此外,也明确表示有必要利用居住大陆的台胞的影响力,加紧对台进行「和平」统战。

1981年12月,来自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名台籍代表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全国台湾同胞代表会议」,会中通过组织章程草案正式宣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以及任务目标,并推举林丽韫为全国台联理事会会长(此后大陆各地台联组织领导职改为理事会会长),寄望「全国台联」推展两岸交流,重新认识彼此。

衡量成效 不能只凭数字

事实上,全国台联和其地方组织的成立宗旨,旁人大多会聚焦于中共对在陆台人、台湾本地民众,以及海外台人的「统战」任务。其实这样的理解,也难以完整拼凑出全国台联成立之初的面貌与目的。

而全国台联初期主要工作,是特别处理一些在陆台人的「冤假错案」,为过去遭错误批判而被下放的台湾人平反,抑或为这群台人争取相关福祉。比如,在陆台人由于政治因素,其后代在求学上有所困难,全国台联为此争取到不少教育经费,如设立「青年台胞大专班」、「台湾干部训练班」等课程。尔后,这群接受教育的干部,也都顺势成为全国台联及地方组织的工作主力。

但随着在陆台人的生活品质提升、台湾民众赴陆人数扩大,全国台联乃至地方的工作重心已转向两岸交流。像是著名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三台会)就是由全国台联引领主办,通常在每年7月举行,不仅是大陆涉台圈的「老品牌」活动,也是观察大陆对台政策动向一扇窗。

当然,全国台联著名的活动不仅于此,还有自1984年开办迄今的台胞青年夏令营冬令营、海峡两岸学生交流团、台湾杰出青年赴陆参访团等,每年平均交流人数达千人以上,甚至还透过旗下《台声》杂志举办两岸青年征文比赛。

然而,以台湾目前与日俱增的「反中」意志看来,类似全国台联的大陆涉台组织,其执行成效恐怕已不如过往。当然,不可否认,近40年来,全国台联的相关作为,一直奉行加强消除两岸歧异服务台人的宗旨,但全国台联创始推手的邓颖超曾强调:「对台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时间性都很强,要见缝插针,要插得有效果,也不要插出血了。」显然,这般精神似乎逐渐背道而驰,尤其可以观察中共对台单位的绩效指标,处处以「数字」为圭臬,认为交流次数、福利多寡等,就能直线性简化强调是两岸融合参考指标,却忘了人心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这也使得包括诸如全国台联这般庞大且细化的涉台组织,也在两岸风云变化之下,对台工作遇到瓶颈。

平心而论,人心如浮云,来去难以掌握。不过摆在眼前的事实是,两岸经贸依存、交流尽管越趋紧密,但也因为两岸政治对立氛围,使得台人的政治态度或者国族认同成为关注的「问题」,且此问题更因为两岸人员流动在「规模」与「数量」上扩增的趋势而更形尖锐。那么,处在其中的全国台联,如何掌握对台工作的节奏,将考验着包含全国台联在内的涉台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