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陆启动「学术融台」 两岸攻防高教人才

文/杨家鑫 张钧凯

中国大陆近年开始推动对台「融合发展」大战略,期望吸引更多台湾人到大陆就学、工作、生活。核心措施就是大陆国台办2018年2月推出的「惠台31条」,内容涵盖金融、就业、教育、影视等多种领域,让台商、台生台青等可与大陆民众「公平竞争」,享有同等待遇

「惠台31条」提出后一年,大陆各地陆续推出「在地化」的实施细则,重点在落实居民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其他中央政府机关也陆续跟进,例如大陆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3月也公布「惠台36条措施」。

「31条」惠及的领域非常广,其中吸引台湾高教人才赴陆是一大重点,第30条即明言:「鼓励台湾教师来大陆高校(大学任教,其在台湾取得的学术成果可纳入工作评价体系。」

「学术融台」五花八门

大陆权威学术期刊目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于7月11日就确定将15个学科、30种台湾人社科类学术期刊纳入资料库。称此是为赴陆工作台湾人的学术成果纳入工作评价体系创造更有利条件。

当时「惠台31条」政策出台之后,不少有意前往大陆工作的台湾学者都表达忧虑,一是担心两岸学术体制差距,二是担心过往在台湾发表的研究成果不被承认。如今CSSCI对台湾期刊开了一个小门,显然就是中共「学术融台」策略的解套与进一步延伸。

另一方面,协助台湾高教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增加赴陆诱因,也成为大陆院校施力点。例如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就为台籍博士提供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位,年薪分别为16万、18万、20万人民币;其次每月给予住房补贴1,800元,每年给予安家费5万元,每年发放交通补贴1万元,每年可报销不超过4,000元的门诊医疗费用等。

湖北经济学院则提供「拎包入住」的套房、专项科研启动费,还将建设专属的台湾博士公寓,目前已有超过40名台籍教师选择在此任教。

此外,7月也传出台湾大学前代理校长资讯工程学系教授郭大维受聘香港城市大学,将出任该校工学院院长及李兆基资讯工程讲座教授。虽然后来台大称仅为短期借调,但也让外界再次关注台湾高教人才竞相赴陆港澳的现状。

台湾反制:「风险」至上

面对大陆频频出招,民进党政府也尝试反制,针对大陆「惠台31条」包括鼓励台湾专业人才申请大陆「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19年6月,科技部次长许有进就表示,透过学校清查结果,有7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2人已离职,转赴对岸工作。

对此,陆委会表示,教育部及科技部均已依行政院指示,求各公私立科研机构及大学院校未经许可,不得参与上述计划,并警告,如有触法也将依规定处置。

与此同时,中研院也于6月宣布,8月起在大陆大学担任专任教师的台湾人,禁止兼任中研院研究人员,再次引来「政治绑架学术自由」的批评。中研院解释,是参照陆委会的公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33条第2项指国人不得担任大陆党务、军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机关职务或成员。

虽然陆委会表示,赴台学术机构及大学院校的兼职人员选聘事宜,并非《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适用范围;且并非所有大陆的大学都属于政务系统,须依个案具体事证,分别审认组织以及职务性质两个要件,不能一概而论。但陆委会也「缓颊」称,中研院是台湾学术研究最高机关,对台湾「国家安全」利益具深远影响,该院研究人员之聘任资格条件,为其人事职权,陆委会表示予以尊重。

两岸针对高教人才所进行的「攻防战」,台湾因本身资源、环境问题,显得有些「左支右绌」,但大陆的措施也常因政治考虑,而未竟全功

从事大陆惠台政策效应研究的武汉大学行政管理系台籍副教授田蕴祥接受本刊访问时分析,被CSSCI收录的30种台湾期刊,有些在该学门并非影响力最高的,以较不会涉及统独等敏感内容来取舍,可见其刊物收录的标准「有艺术」、「有考虑」。

至于CSSCI此举会不会为台湾学者赴陆教研提供更强的诱因?田蕴祥对于后续效果持保留态度。他认为,这些刊物不乏台湾社会科学引文索引(TSSCI)的来源期刊,其投稿难度不比大陆期刊来得低。因此,CSSCI收录台湾期刊的效果,形式大于实质。

自信开放才是正途

整体来说,大陆「融台」战略已全线铺开,其中高教人才是两岸攻防重点之一。CSSCI迳自宣布收录台湾30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就是在为台湾高教人才赴陆减少障碍;从青壮到资深,越来越多台湾人才赴陆港澳工作。这是「惠台31条」在学术领域的落实,也是大陆对台「融合发展」战略的延伸。

然而,民进党政府的抵制力道也在加大。陆委会不时在网路上宣导「赴陆有风险」;民进党中常会7月也开始推出「红色威胁、红色渗透」系列专题报告,主题就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的红色渗透」。这些都可视为蔡英文推行「民主防护网」的环节,试图「提醒」台湾人才赴陆的风险,并将其留在这张「网」下。

不可讳言,两岸在高教人才的攻防,都被官方视为政治角力的一环。但许多台籍教师也直言,前往大陆工作,政治不是第一考虑,是否有发挥的空间以及相匹配的薪水才重要。毕竟「拜佛祖,也要顾腹肚」,台湾高教缺乏市场与资源,若在台湾找不到机会,自然会转向机会更多、待遇更高的大陆市场。

平心而论,无论是资料库的建制、档案史料的收藏,或是相对较为开放自由的研究空间,台湾学术界自身本来就具有独特优势。然而,随着台湾全岛陷入追求政治自由的近20年,台湾经济停滞,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挹注愈发短少。以台湾大学为例,2018年经费已大幅删减到仅有十年前的六成,更别说少子化导致公私立大学经营困难,许多有能力的教师也得不到相应的薪资待遇与稳定的工作。此外,近来政治力影响学术研究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包括管中闵出任台大校长案,至今仍受纷扰,都不断消耗原有的学术优势。

而一海之隔的中国大陆,已跻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丰沛资源、广大市场,同步带动学术研究的转变与进展;同文同种的渊源,也让台湾人才在大陆能快速适应,是吸引台湾人才赴陆的强大吸引力。但以发展为优先的「中国特色」以及过于严厉的威权制度,也确实让许多成长在「西式自由民主」的台湾人不太习惯。

台湾应扭转封闭自守的思维,一味被动防守围堵,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让人才在政治恶斗的岛内自我萎缩。犹如过去台湾人才一窝蜂赴美发展,后来许多人也归乡效力,可知自信开放才是正途,自闭锁国无疑歧路。而大陆即便是有雄厚资源作为后盾,恐怕也只有等建立起「伟大复兴」的真正自信,健全其政治与学术环境,才能既留住人,也留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