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三只小猪的台湾启示录

文/刘俞青

前言:「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议」(TPP)、「双方自由贸易协定」(FTA)来势汹汹,在这个全球化的大浪潮之下,继「牛」之后,「猪」即将担纲主演这出大戏

美国猪,乘着贸易自由化大潮叩关,但除了健康的争议外,全民也应该借此反思全球化下的自处之道。

台湾猪,坐困口蹄疫近20年,政府几乎无所作为;面对美猪问题,政府除了说些不知所云的政治语言外,是不是也应该卷起袖子做一些事?

丹麦猪,展现工业设计大国的农业竞争力, 让我们开启新视野;原来没有落伍产业,只有落伍的竞争力。丹麦能,台湾一定也能!

十七年了,曾经叱咤国际的台湾猪业,沦为口蹄疫疫区已整整十七年;近日,农委会主委陈保基更进一步宣布:全面取消口蹄疫疫苗补助,此举无异放弃让台湾脱离疫区。

「猪」是国内产值最高的经济动物,也是仅次于稻米的重要粮食;政策无能,官僚杀人,「猪」不只是「猪」,我们在此发出最沉痛的叹息!

养猪没有什么不好,没有猪农,大家哪有好的猪肉吃!」一九七五年生的卢建男,是这座畜牧场的第三代,文化大学经济研究所毕业后,直接返乡接手养猪场。「不好的是这个产业环境,我不懂,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对待猪农?」他一边抱怨,一边舞动拿在手上的报表,上面一笔笔密密麻麻记录着养猪场的收支细项

猪肉价格直直落 猪农为生计咬牙硬撑

去年,卢建男畜养的两万头猪,一共赔了一千多万元;今年,情况可能更糟。「隔壁村的很多人不堪亏损,去年已经改为帮大厂代养,养了一辈子的猪,最后变成帮人打工;有更多人甚至干脆收掉养猪场去打零工,我也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卢建男的口气里有很深的无奈。

卢建男刚回家接手时,猪价还没那么差,每公斤猪肉还有七十多元;但近两年,猪价像溜滑梯一样直直掉,即使年轻人愿意返乡接手,也看不到产业的明天。但情况还会更糟,今年四月以来,几道政策的寒风再度狠狠地从猪农的心上刮过,将原本已经站在悬崖上摇摇欲坠的猪农,一下吹落谷底。

最令猪农心寒的是,农委会竟然下令取消口蹄疫疫苗的补助!

「我回来接手之后,自己找数字、做实验,从不同饲料、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育种之中,找出最好的配种,提高遗传率,也拉高育成率,才勉强撑到现在。」卢建男是少数有高学历年轻一代猪农,摊开厚厚的一叠资料在我们面前,把每头猪编号、统计,自己当起「猪博士」。

但不是每位猪农都像卢建男能当「猪博士」。根据农委会评估,猪农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这些老农拥有丰富的经验与养殖技术,可以养出品种最好、口感最佳的猪;但是他们不懂研发,不会是「猪博士」。

更要紧的是,「猪农」本来就不该是「猪博士」。以丹麦为例,「猪博士」要由政府机构(如农委会的单位)来当,「猪农」的角色致力把养殖技术做到最好,把「猪博士」的研发成果发挥到极致。

但台湾是「超级猪农」,一手懂养殖,从育种、接生、到育成全部自己来;还要自己研发,尝试各种可能提高成绩的新方法。政府,充其量只剩下检疫的角色,定期到场检查猪只的健康状态,再多也没有了。

政府把责任丢给猪农

北欧、北美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政府以「园区」方式,形式类似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当地政府将所有畜牧业者集结在一起,污染问题也统一解决,才是根本之道。

但政府长期以来将污染问题丢给养猪户去承担,将污染的「恶名」留给养猪户自己去面对;猪农在这样的产业生态下,还要追求自我成长,多么不容易。

「其实台湾拥有全世界最好吃的猪肉。」中华民国养猪协会理事长杨冠章说,只有用台湾的猪肉,做「蒜泥白肉」这道菜才会好吃;因为相较北欧、日本等地养出来的猪,只有台湾猪没有腥味清香好吃,能够直接以白肉入口。

近几年来,除了国营事业台糖猪肉打出品牌,云林的「快乐猪」、彰化的「健康猪」各有拥护者,证明台湾其实有极佳的猪农,透过优良的养殖技术,生产出好吃又健康的猪肉。只是,猪农们说,这是所有猪农结合地方政府资源,并肩打出的一片天,和远在天边的中央政府,没什么关系。

这是台湾猪农的悲哀,却也是台湾猪农最值得骄傲之处。下一次,吃下一口猪肉的同时,想起彰化、云林一带的猪农,他们在资源贫瘠的产业生态下,还想力争上游,我们心存感激,口中的猪肉,不只清香,还会回甘…【全文请见今周刊857期 】

编按:本文摘自5月22日出刊之《今周刊》857期封面故事「三只小猪的台湾启示录」,同期相关系列报导有「台湾应该学习的五堂课」、「五大恶劣环境重创养猪产业」、「养猪高污染难题 靠沼气发电解决」、「吴季刚家族也是猪农 首创「一条龙」销售」、「美国猪 袭台即将全面启动」,更多内容请参阅本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857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