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屏风熄灯启示录:专业分工才长久

文/黄亚琪

创作传承与剧团经营,真的是两难局面吗?

8月底,距离屏风表演班灵魂人物李国修去世,恰好过两个月。屏风表演班节目监制、也是李国修太太的王月突然发出声明,结束年底最后一档节目演出后,「屏风将无限期暂停演出」。在表演艺术界以及亟欲投向资本市场文创产业里,投下震撼弹。

翻开屏风大事纪,成立27年,共发表了40个戏剧作品、演出1793场,李国修原创作品是台湾剧团之最,演出场次也是台湾前三大,更是第一支前往大陆演出的台湾现代剧团。

票房亮眼,但屏风宣布「熄灯」,在政府亟欲发展文创产业当下,「屏风启示录」彰显了哪些困境

考验一:校长撞钟分身难,创作到卖票全包

创作者,从作品到卖票一手都要包办,是第一个考验。市场小,剧团创作者在经营上,常陷入「校长兼撞钟」的分身乏术。屏风是台湾少数坚持原创的剧团,但作品好,却敌不住营运危机。

李国修曾说,「要维持一个剧团的营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作品。」但屏风一个月管销约50到60万元,收入96%来自票房,就算一档戏再卖,一年也赚不到500万元,年损益平衡很难达成。

过去李国修都靠「以戏养戏」的方式挺过来,只是,「以戏养戏,创作者要创作,还要监管营运,没有办法像太阳剧团一样,养出一军、二军,可以到全世界展演,创作无法组织化专业化,接班时,就会发生接不来情况,」政大创新与创造力研究中心主任温肇东观察。

考验二:市场规模制作难,只能不停跑城市

市场太小,无法建立规模经济,则是第二个考验。以太阳剧团为例,他们以企业方式经营,自负盈亏,让他们懂得兼顾创意及效率经营。其街头翻身的关键,就是以驻点演出经营品牌

1992年,太阳剧团开始到美国赌城米高梅酒店做常驻秀点演出,一反过去「演新秀,停旧秀」习惯,在常驻秀点之外,再加上原先的传统马戏团街头巡演,「以双线并行方式,同时打造艺术品牌,又能扩大市场。」温肇东分析。

反观屏风,光思考制作就是一个课题,哪有多余时间与人力长出另一个小屏风,只能停留在「跑城市」格局,经常要面临创作传承与剧团经营的两难局面。

两出路摆眼前建立制片制、扩大市场

国内艺术团体想朝品牌发展,建立「制片制」是第一步。「跟台湾电影一样,多是导演为主,少了制片专业分工,格局不易变大,」温肇东提醒,「要走向产业,具备创作者灵魂外,也要有经营的Soul。」两者专业分工,才可能将「李国修」这个品牌,变成「屏风」品牌,路才走得下去。

其次,扩大市场,建立长尾效应,才能扩大单一剧作效应。一部戏剧制作成本在单场票房达九成才可能回本,能加演或到其他城市巡演才是关键。大陆市场是台湾十倍,市场扩大,产值变大能让管理升级,把人养出来,才能养出产业链,才能让二军养一军。

李国修为台湾文创业留下宝贵的无形资产,然而,个人的成就却无法继续转化为团体甚至整个文创产业的成就,如何从闪亮的一颗星星过渡到建立制度、接棒演出,台湾未来的文创产业挑战才刚开始。

【 更多报导

 30岁,这些事...再做就丢脸了!

清玉业绩惨跌:笨蛋,问题真的不在甜度

 被微软收购》100分的输家!手机巨人诺基亚为何倒下?

 惊!台湾人韩国人更像奴隶

 3个招数 5年还清400万房贷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