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瑞士信贷丑闻已成当代金融业启示录
工商社论
成立166年的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接连两年丑闻不断,不仅让该集团去年业绩净亏损高达16.5亿瑞士法郎,股价更是委靡不振。累计从去年3月初丑闻接踵爆至年底,瑞信股价跌幅32.99%,而今年截至7月20日,累计跌幅也已达38.84%。瑞信股价跌跌不休固然是反映去年以来一连串的丑闻事件,但丑闻背后的公司治理缺失及带来的经营绩效低落才是根本原因。国际信评机构遂于今年5月纷纷调降瑞信集团的信用评等,如惠誉(Fitch)将其从A-降至BBB+,标普(S&P)则从BBB+降至BBB。
到底瑞信做了甚么或没做甚么,以致其不只丑闻与法律诉讼缠身,更让营运出现亏损、高层人员离职,并承受股价趋势下跌、信评遭到调降的厄运?
首先,瑞信从事不当销售。以去年3月初爆发的企业短期供应链融资公司Greensill破产案为例,该公司将供应链融资贷款予以证券化,并售予瑞信旗下4档基金,瑞信则利用「在多层保护下,信用风险有限」等销售话术,将这些基金作为低风险的投资商品出售给大众,以致于当Greensill破产后,连结这个标的基金约100亿美元被冻结,瑞信本身也面临30亿美元的财务亏损。
又或是在莫三比克鲔鱼债券(tuna bonds)丑闻案中,遭到美国证交会(SEC)指控该行欺骗债券投资人,未对他们揭露重要资讯,包括债券收益的用途、支付给银行员工的回扣和涉及莫三比克官员的贪腐事件等。至于瑞信曾声称这些债券收益会被用在鲔鱼捕捞业的计划,但事后发现其沦为不法用途的贿款。
其次,瑞信轻忽「认识客户」(KYC)基本风控要求的重要性。如去年3月底,家族基金Archegos capital在股票杠杆操作失利,无法履行保证金追缴而惨遭断头,致拖累瑞信损失近47亿美元。从Archegos为了避开SEC的监理,转而从事管理私人家族资产的家族基金,且以高杠杆的「总报酬交换」(TRS)衍生性商品近似持有某档股票,以掩盖整个交易全貌的作法,即可得知其低透明度与高投机性的本质。何况,该基金经理人Bill Hwang早在2012、2014年即遭美国司法部与香港证监会指控其涉及内线交易,而被投资界列入黑名单,都不难嗅出与此类客户往来非常不利银行的风险管理。又或是在瑞信苏黎世分行疑似协助保加利亚人贩毒所得洗钱案中,该分行行员在受理超过50万欧元的旧钞存款时,未警觉资金来源有异、未适时询问存款人对资金来源的解释和检查证明文件的合理性,使不法行为得逞,亦是未实践KYC要求之过。
此外,在今年2月底的瑞信泄密事件(Swiss Leaks)中,瑞信向国际媒体泄露3万个银行客户的帐户资料,其中不乏知名国家元首、情报官员、受制裁的商人和侵犯人权者等敏感人士,亦有参与洗钱、诈欺和人口贩运等犯罪的高风险客户。此举不但毁坏瑞士银行业严谨保护客户的传统,且揭露的高风险客户更让瑞信坠入检调查案与诉讼缠身的漩涡之中。
至于,瑞信的寿险部门替客户伪造交易并隐瞒损失而被法院裁处的案子,问题出在行员为客户制作对帐单,更是一项不应犯下的低等失误。客户对帐单(无论纸本或电子档)本应由总行制作与寄送,客户才能借此与业务人员说的情况对照,透过交叉比对让客户能及早察觉异状。
上述这些案例应是金融业经营的基本常识,为何瑞信会一再犯错?对此,今年新上任的董事长莱曼(A. Lehmann)坦言,瑞信丑闻不断实不能将其归咎于某一个糟糕决策或个人行为,应是整个组织内部未能及时感知重大风险,并主动应对且做好预防准备。几位现任和离任员工则直言,银行风险部门的评估经常被着重获利的高阶主管推翻,并要求他们从风险较高的交易中追逐更高的报酬,足见瑞信一味追求业绩成长,不惜降低风控标准的公司文化深植,出现风险管控和法遵制度的重大缺失,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讽刺的是,瑞信以忽视风险为代价想博取更多获利之举,却不断带来亏损及股价遽跌的反效果,而这家百年老店治理和经营上的频频失足,应是当代金融业最血淋淋,也最真实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