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抢破头的国民党初选 谁能跳脱「蓝色舒适圈」

文/杨腾凯 图/本报资料照

台湾虽然政党林立,但在政治发展与选制的作用下,中央地方执政权长期由国民党民进党把持轮政,已成常态,就算两党之于选民,可能都是烂苹果,但选民多数时候也只能站在圈票处里无奈盖下选票。然而,每当执政党受到政绩欠佳拖累,另一党借由选民对改变的期待,总能取得「舒适圈」的光环地位,2007年的国民党如此,2015年的民进党亦是如此。

而今,民进党执政三年引民怨四起,国民党初选结果不论谁出线,似都有回归曾有的「蓝色舒适圈」态势,即:借由争取泛蓝选民、挺军公教、捍卫「中华民国」来凸显自己的「蓝」,缺乏到泛蓝版图之外拓荒的积极性。是故,国民党初选尽管明争暗斗不断,却不约而同以「中华民国」为中心画圆,有人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做成帽子戴在头上,更有人愿意为了它「粉身碎骨」。

执政不力 奉赠对手「舒适圈」

综观台湾主要的公职人员选举,包括总统县市长、区域立委,均为单一选区制,意即只有一名候选人可从选战脱颖而出,不论从学理或实践的角度来看,均有利形成两党制的政治现实。在两大党长期分庭抗礼下,部分激进选民的政治倾向,也渐渐出现「二元对立」壁垒分明样态,非绿即蓝、非蓝即绿,蓝绿两党各自「享受」基本盘。而具摆荡性的中间选民或因此成为左右选举胜负的关键,每当执政党施政不佳,批判性相对强的中间选民冀望改变,往往能替在野党营造「舒适圈」的氛围。

如同马英九执政后期,两岸交流的红利在分配上出现问题,为「绿色舒适圈」建立了基础,民进党在2016年多少也得利于此,不仅蔡英文当选总统,立法委员席次也首度过半,风风光光全面执政。但没想到,初次执掌行政、立法大权的民进党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诸多议题上大开战场,例如年金改革、《劳基法》修法、能源与环保议题等,此间过程都让社会产生不小动荡,也让「蓝色舒适圈」开始拓展。

尤其蔡政府始终无法甩开民进党的「台独基因」,使两岸从「维持现状」退步成「冷对抗」,甚至对抗还有升温趋势,诸多风险因素都让选民对民进党固守台湾安全的信心渐失,而把目光投向国民党这个硕果仅存的选择,使「蓝色舒适圈」得以茁壮,并于2018年底的县市长九合一选举中大爆发,助国民党狂胜15席县市长宝座。

虽然不少分析都将国民党的大胜归功于高雄市韩国瑜以「一碗卤肉饭、一瓶矿泉水」成功凝聚基层,而以一人救全党,但假如不是蔡政府维持不住现状,使两岸关系冰封,进而影响到台湾地方观光产业及农产运销等基层经济,韩国瑜所言的「货出去」、「人进来」,又怎么会如此动听?

依照过往台湾选举的经验来看,每当执政党在期中地方选举大败,中央执政权皆在紧接而来的总统选举中垮台,如今「蓝色舒适圈」的功效很可能延伸至2020年,到时无论由谁披上蓝袍出征,几乎就先赢了一半。相对于2015年国民党党内群雄对于参选总统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在「舒适圈」渐获满足下,本次国民党党内初选参选爆炸,罕见出现五抢一的竞争局面

太「舒适」反会「失事」

现实摆在眼前,台湾政党的对立不像西方社会有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左派、右派之分,或是保守、自由之分,蓝绿两大党最主要的路线差异始终在于统独,在于对中国大陆认识与政策的不同。曾经,随着两大党在2011年的大选辩论主轴,开始转往公平正义等分配议题时,一度引来台湾政治是否将从过去的「战省籍」、「战蓝绿」、「战统独」,终于要走向「战左右」阶段的期待?只是,待太阳花学运一次性地引爆台湾社会「反中」心理的压力锅后,这股反不反中的思维,便成为新的因子,注入国、民两党的对抗结构之中。

受到两大党特质影响,台湾政治「蓝色舒适圈」与「绿色舒适圈」的交替,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对两岸政策的拉扯。但令人担心的是,每逢台湾大选,两岸政策的讨论以及意识形态的争论,往往盖过内政议题的讨论声量。而多年来台湾内政、经济不仅踟蹰不前,甚至有倒退迹象,就算有了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人民生活仍不见显著改善,不是没有原因。

而在这次国民党的党内初选之中,韩国瑜、郭台铭两大领头羊为了迎合「蓝色舒适圈」,纷纷紧抓传统支持蓝营的军公教族群,并高举中华民国大旗,不仅郭台铭把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绣在帽子戴出门,韩国瑜更表示愿为了中华民国「粉身碎骨」;当郭台铭听闻韩国瑜粉身碎骨说后,又加码了「死而后已」四个字。两人对蓝色的用情,一个比一个深。

只是,国民党在马政府任期届满后,一路到现在其实都缺乏一套对于台湾长远发展的论述与愿景,民进党也许善于作文比赛,但国民党则是连作文都写不好。本次国民党初选打得热闹,却也不难看出拚「颜色」、拚「口水」为多,拚「论述」较少的老毛病

如果国民党对于2020年总统大选胜算,仅冀望于「蓝色舒适圈」恢复元气,或是民进党从内部自爆,也许有机率成功;但平心而论,国民党作为一个有着历史纵深而且人才济济百年老党,不仅有责任带领台湾跳脱「颜色舒适圈」的轮回,且理应看透当「舒适圈」被过度紧抱,有很高的风险反会沦落成「失事圈」。

说到底,真正的舒适圈,当在于固守自己的基本盘外,还进一步有着能拿到盘外更多选票的积极预期,但如今蓝绿在政治上认识到的「舒适圈」,多在于得到固守的基本盘后,便足以舒适。蓝绿不求进步,是台湾政治退步的根本原因。

除了两大党必须自省之外,选民更应该看清,寻求超脱颜色枷锁的可能性,如果蓝绿两党的主要区隔继续构筑于对两岸关系的立场不同,那么只要台湾一天呈现蓝绿对立的局面,政治问题就永远只会在两岸议题上打转,当内政议题得不到关注,人民的生活又要如何才能变得更好?

2008年民进党因扁政府贪腐缠身,谢长廷参选总统挑战「逆转胜」失败,一度沦为扶不上墙的烂泥。蔡英文临危接下重整民进党的重担,把民进党导向关注社会权利与分配公平正义的左翼政党。蔡英文在化身「辣台妹」之前,其实曾被期许为带领民进党跳脱「绿色舒适圈」弃独转型的领导人,也是她能在2016年能带领民进党走完「最后一里路」的另一因素,只可惜,在支持度滑落的情形下,终究只能借着中美角力、香港反《逃犯条例》的大环境,缩回「绿色舒适圈」以待局势变化。

而当前国民党在经历2016年惨败后开始追求新生,2018年国民党得利于「蓝色舒适圈」,成功地在缺乏党产奥援的情况下扳倒民进党,取得以地方包围中央的根基,复苏速度比2008年时的民进党来得快。不过对国民党来说,更重要的是,最后产生的候选人能否跳出「蓝色舒适圈」的诱惑,为选民端出真正有营养的政策牛肉,减少关于颜色的口水之争,才算能真正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