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文/辜汪会谈23周年:放下两国论,追求一国良制

▲回顾1993「辜汪会谈」,开创国共对话时代

文/长文海基会首任秘书长

4月29日,笔者金门见证马英九总统为「两岸和平纪念碑」揭碑。23年前的这一天,辜汪会谈开启了两岸制度协商,其对话基础正是「一中各表,九二共识」。

然而,两岸和平发展,还有一项「内涵与时俱进」的核心方针「一国良制」。故总统经国先生1987年曾引此言回应陆方「一国两制」的提案。1991年3月海基会甫成立,4月28日笔者率海基会代表团首访北京时,亦曾当面以此回应中共时任副总理吴学谦,当时《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引用笔者所阐述内涵:两岸进行制度上良性竞争,共同贡献国际社会,让两岸民众自行选择较好的制度。

◎九二共识是基础,一国良制是指南

如果说,求同存异的「九二共识」搭建两岸交流桥梁、维持现状安定;那么,求同化异的「一国良制」就在促成两岸未来福祉、为两岸合意改变现状(或统或独)创造理性条件。「存异、化异」是两岸动态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是两岸都成就「自由民主均富」的「良制」。

一国良制,包含一中各表的内涵。「一国」对台湾而言,是「中华民国宪法及增修条文下的一中各表」(对大陆而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下的一中各表」),良制是「两岸都实现自由民主均富」以作为「是否统合」的最基本必要条件。简言之,「一中各表,九二共识」是交流基础,「一国良制」是航向指南。

由经国先生铺陈的「一国良制」方向,在李登辉等领导人延伸、累积成就,让台湾在马总统任内获得161国免签证待遇,这比邦交国数量更有意义,因为是国际社会对台湾民主法治良制成果的肯定。

笔者知道,「一国」两字在今天台湾的时空环境看来并不讨好,但「一国良制」对两岸来说都仍是最好的主张,比一国两制永续、能让台湾在安定中民主化并保留未来统独的理性选择空间、促进两岸法治对话及大陆改革,是能建构终局性安定的最佳共识。

「两国、一国?」今天对台湾2300万人(包括统独支持者)、大陆13亿人,当然有其个别的重要意义;但相较下,「良制」显然比「两国、一国」对百姓更重要。两岸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但当两岸都成就良制之日,「两国、一国」还是大问题吗?因此,对台湾来说,不仅应做好自己的良制,还必须与大陆共同切磋,让两岸都成就良制,才能确保两岸的长治久安;过去朝野对这一点的重视程度都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目前世界公认大陆正面临巨变阶段。大陆正处于是否走向良制的关键时刻,两岸的互信也在马政府任内达到高峰,此时两岸展开法治对话已出现「天时、地利」,蔡英文民进党接到的是一个历史机会:追求一国良制促成长治久安?选择两国论,激化大陆鹰派矛盾带来动荡?

但目前各种迹象显示,蔡英文520演说接受「九二共识」的机率不容乐观,各界忧心影响两岸发展。笔者借此文抛砖引玉,盼朝野能取其内涵,能活化「一国良制」在新时代的意义。

◎九二共识的形成

长文有幸以红十字会秘书长身份签署金门协议,并参与创建海基会、辜汪会谈的幕僚工作,见证辜振甫先生「现代墨子」哲人风范,在过程中更深知九二共识来之不易。

从1990年两岸红十字会以人道议题破冰,签订金门协议,为「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滥觞。1991年2月我国通过《国统纲领》对两岸务实定位。1992年海基海协两会在香港事务性会谈,陆方要求协商「一中原则表述」但破局后,我方致函建议「双方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赋予的涵义有所不同,可以口头声明的方式各自表述」,海协会也回函表示「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第一度确立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诚如辜老所言,九二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

然而,后续15年两岸进展不甚顺利。1996年我方首度全民直选总统后,陆方片面否认一中各表并称九二共识的内涵是「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以李前总统提出「两国论」,两岸协商前景难明,辜老在2001年即呼吁回归「一中各表,九二共识」基础,辜老2005年1月辞世前,在病榻上与长文谈的,也仍心系两岸和平。马英九总统2008年执政后,时任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向美国布希总统电话热线中「中国希望和台湾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上恢复协商」,第二度确立了一中各表的共识存在。在此基础上,两岸交流大步迈进,并进入两岸「政府接触」阶段,陆委会主委登陆,复于2015年11月7日于新加坡成就了「马习会」--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形同一纸无字的和平协议。

▲马英九与习近平的世纪之握。(图/记者张一中摄)

◎ 一国良制,对两岸最有利而稳定的主张一国良制,让两岸进行制度上良性竞争,让两岸民众自行选择较好的制度。在过去、现在、可见的未来,这对两岸都是最有利的务实主张。

第一,台湾方面。1990年代,「一国良制」帮助台湾「搁置统独争议,全力发展良制」,促成台湾高速民主化、让2300万人能决定台湾未来。

从1980年代末,这时的两岸都有走向政治改革开放的良性契机。台湾在蒋经国先生为民主化有序奠基后于1987年顺利解除戒严,接着野百合学运、国是会议、国会全面改选、宪政改革;大陆的胡耀邦、赵紫阳先生也规划有序的政治上改革开放,可惜1989年学运却以六四事件流血收场,政治改革开放因此停滞。1990年代初,苏共解体、东欧变天,国际局势剧变。

在台湾的关键转型期,1991年的《国统纲领》可以说是当时意识形态、时空环境下对「一国良制」的具体步骤内涵。虽名之统一,实际却为台湾的未来选择、或统或独,都做了务实、安全的可能性保留。最大限度搁置了台湾内部路线争议、杜绝大陆对台动武的口实,让台湾全力专注发展「良制」,快速稳步奠定不可逆的民主化及本土化基础,成就台湾民主奇迹。

而对于台湾的未来,《国统纲领》揭示的是「有条件的、未来的、阶段式的统一」。就算从台独支持者角度来看,除了「统一」二字在词汇上碍眼外,也无须担心。第一,这样的统一绝非现在;第二,因为是有条件的(大陆达到自由民主均富、两岸政经制度相容),如果大陆改革停滞不前,统一进程就无限期延宕;第三,倘若大陆做到了这个条件,政治民主、经济自由了,到时候,统或独,根本不会是问题,台湾反对统一的理由还剩多少?换过来说大陆又何必非得坚持与台湾统一呢?

也就是说,当良制在两岸成就的那天,统独问题,就像苏格兰与英国之间、魁北克与加拿大之间、加泰隆尼亚与西班牙之间,可以彼此理性说服选择。因此,台湾只顾自己做到良制是不够的,还必须积极与大陆切磋促进。

◎ 扁政府曾表态一国良制,可惜后期转向对抗

其实,陈水扁前总统2005年2月25日接受美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态不排斥接受「两岸统一谈判的前提是大陆政治民主化」,明确拒绝「一国两制」,并提出「民主台湾」对「专制大陆」的制度优势,盼两岸能展开制度竞争,「我们希望台湾的民主能够对中国产生灯塔的领航作用。我们也希望大陆会民主化,甚至能超越今日的台湾。」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国异议人士刘晓波当年就赞赏这是一国良制的政策体现。可惜两岸后来转向对抗,陈水扁也终止了《国统纲领》。第二,港澳方面。邓小平1980年代正式对台湾提「一国两制」,并在 1997年先适用于香港、澳门;相对于正摸石头过河的大陆经济改革,当时香港已是亚洲法治透明度极高的地区。

陆方当年以此策略性的安抚港澳民心,让英国、葡萄牙及国际社会放心移交港澳主权,喊出「一国两制,五十年维持不变」。等同承认「两制的本质矛盾」,一方面暗示邓小平期望最迟五十年内大陆体制改革成果能趋近香港,二方面香港高度自由法治的每一天,都成为「促进大陆加速成就良制的倒数时钟」。

然而,大陆、香港两地居民间的矛盾,所突显「两制下的问题」,大陆当局已无法回避。尤其自1997年至今十多年来,香港民众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年趋降低,除了风险高、难成就的「港独」之外,一国良制的理念指导、台湾的制度经验,也给港澳人一个务实可行的选项,越来越多港人喊出「一国良制」向大陆投注改革能量。

►►►掌握最新观点,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 放下两国论,两岸切磋发展良制,是台湾最佳选择

第三,大陆方面。这是进行式也是未来式,能成就多少,要看习近平与蔡英文的智慧。

习近平接班执政后推动「依宪执政、依法治国」,司法改革、反贪腐的幅度都属空前。这不仅是习近平主观意愿,也是大陆客观上的需要。在全球治理的趋势下必须负责地扮演重要角色、经济发展面临瓶颈、内部民众的法律维权意识已不可逆的蔓延茁壮,各层面问题的解方都指向「法治」、「制度的制度层面变革」。

对于习近平当局的权力重组,变革前路何往?有人正面认为「权力集中,是为巨大改变做过渡准备」,也有人负面忧心是「独裁复辟」,局势复杂、各种信号纷呈。

但无论如何,据媒体报导来看,全世界乃至中国内部高层都公认「大陆正面临巨变」。

在这关键时刻,台湾作为民主华人社会,可以作为两岸良制发展的支点,以过往民主法治的经验,与大陆切磋。然而,如果此时过于强调「台独、两国论」,不仅激化大陆内部鹰派及民众的民族情绪,也在台湾内部再度激起统独对立而让民主蒙尘;恐怕会对大陆改革进程带来不必要的变数,从结果上绝对不利台湾未来的统独选择。

此外,台湾的民主法治也亟需升级、改革,首要得放下统独对立、理性对话。笔者也曾公开呼吁全民及蓝营支持民进党的执政,甚至期待蔡英文在两岸关系上比马总统做的更好,但民进党「在野时、执政后」诸多政策上的立场反复,应该向全民说明交代,诚心寻求内部团结。

◎ 两岸专注良制发展,共同贡献全球社会

展望未来,在全球化、超国界法治时代,各国齐力追求「世界共同福祉」的趋势下,亦加突显「一国良制」的价值与方向正确。

两岸与其把心力虚耗于统独的假议题,不如更多投注于「良制」、落实宪政、法治对话,也让两岸同时参与贡献全球多边公约体系,追求两岸民众乃至全世界的共同福祉。

要成就良制,就要从宪法开始。笔者期望两岸都认真研究彼此的宪法:第一,台湾方面宪法及法律对处理大陆有蛮细致务实的定位,大陆的呢?如何尊重台湾在国际生存的需求?第二,两岸民众都要了解宪法、让宪法融入生活。第三,希望两岸都在社会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改进宪法内容与设计,并以宪法检验每一项立法和行政举措,认真落实法治原则,只有这么做,「良制」才能水到渠成,在落实人民福祉过程中,自然就终局解决两岸统独问题。

基于上述,在两岸未成就良制前,「两国论」的难度及风险无法排除,也因此维持现状仍是台湾主流民意。而当良制成就,坚持两国论理由还剩多少?因此,民进党不如放下两国论,追求一国良制,这是「只进不退」的双赢政策选择。

●作者陈长文,理律法律事务所所长、行政院政务顾问,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