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避免热战 缓和对抗仍艰难

(图/达志影像

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川普时代初启之际,美、中近期较劲有四个彼此相关事件,值得观察。

首先是川普主义还在美国上空盘旋,压制拜登对华政策的空间。美中竞争虽是大势,但竞争「方式」美国两党看法颇有差异。川普鹰派主将蓬佩奥近日接受中央社访问,肯定继任国务卿林肯批评中共人权之余,还不忘施压监督,即是一例。

其次,拜登主张「能合作处合作,该对抗时对抗」,所以他仍在春节与习近平主席通电长谈,日前又确认国务卿布林肯与国安顾问苏利文将于18日与大陆首席外交官中央外办主任杨洁篪外长王毅在阿拉斯加首府进行「2+2」会见。这个安排近似以往华府高官东亚行的惯例:访问日、韩之前或之后,加访北京。只是两强气氛不佳,才移师安克拉治。可见从去年底北京频频呼吁对话,虽不能制约美方对大陆内政的批评,但「管控分歧」的主张则有一定共识

第三、关于「管控分歧」,美、中大方向虽有共识,但力度与信用还要测试。日前媒体报导,川普卸任前夕发生国会山庄风暴,国务院仍规画联合国大使克拉芙特旋风访台。她后来临时取消行程,原因不是准备交接,而是共军透过两军联系机制告知美军将强力反制。五角大厦评估后,建议白宫慎重处理;此事可能也促成台湾调整涉陆有关人事。但这些细节近期露出,应与美中互动有关。

第四,北京方面虽数月来呼吁缓和关系,但1月间通过《海警法》、3月以来提出改革香港选制,加上为斩断美方长臂管辖以捍卫主权的「涉外法制」,这些发展也显示中方的决心:和解如果是要打破北京底线,就不再妥协。同时美国正积极筹备各类「民主+晶片+海权+公民社会」的抗中机制,印太司令部也提出在第一岛链部署剑指中国本土的陆基中程飞弹,显示美方仍寻求以往在大陆领海之外,邻近水域的绝对优势。这又使得外界认为,中美目前管控分歧、有限合作也只是象征性的,误判导致的冲突甚至战争,仍有可能发生。

美国著名专家奈伊(Joseph Nye)近日撰文指明,美中权力移转现象固然是事实,但双方切忌过度自信与夸大恐惧,否则仍有梦游(sleepwalking)掉进大战的危险。尤其是美国正流行一些夸大自己没落、或高估中国扩张能力的论点。但事实上,美国虽不可能总是如德、日战败后那样,在世界经济中独霸一方;反观中国脆弱的地缘政治条件,则是她经济再如何成功,都难以根本扭转的障碍。不仅美国应该同时戒除傲慢与惶恐,大陆知名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也在稍早为文分析「中美战略竞斗」的风险。在「几乎全面恶化」的中美关系中,他认为大陆可能高估了美国的衰弱,遂可以争取多个领域的优势来实现复兴。中国的积极,致使美国采取「全社会、全政府」的对华政策。两强意识形态对立与资源动员的程度,恐怕超过1900年以后的英德关系。

其实时殷弘所说的邓小平「相对审慎、国内优先、遇险退避、不惮让步」的战略遗产,也是美中目前透过有限接触与危机管控,处理脆弱关系的特征。只是碍于某些内政因素,最重要的「不惮让步」似乎最难达成。对中方,像是经济体制港台等问题,涉及「总体安全观」的政权安全与体制安全核心。对美国,激进进步派自由主义固然有助压制川粉,却极可能重蹈过度扩张,既疏离某些重要的威权盟友,又迫使中俄更加团结。若要缓解这些「国内优先」造成「让步困难」的压力,恐怕得要尝试恢复低政治、功能性的互动,像是领务、卫生和教育交流,才有机会。在这个漫长过程中,随时都可能爆发高张力的事件,这不只是对和平的煎熬,也考验两国决策者的智慧。(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