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天然独之后--民进党催生「小红书世代」?
▲台湾面临对岸的「文化渗透」?(图/多维提供/Getty Images摄)
文/郑文翔
在2010年,素有「台独理论大师」称号的林浊水曾表示,在民主化和台湾主体意识愈发清晰的情境下,台湾青年一代的「台独意识」已自然长成,是一种「先天性」;太阳花运动后,蔡英文主张「认同台湾、坚持独立自主的价值,已经变成年轻世代的『天然成分』」。他们替台湾年轻人贴上「天然独」或「自然独」的标签、并认为这样的趋势已是十拿九稳、理所当然。
矛盾的是,当台湾年轻人似乎已内建了「天然独」且「独性坚强」,辅以蔡英文政府力推「抗中主义」至上的政策,但来自中国大陆的戏剧、用语、网路社群媒体如「小红书」等,却仍得以「突破枷锁」深入到当前的台湾社会,以一个「独性坚强」的社会来说,这种情形照理说很难发生,然而这又是存在于当前台湾的现实。
有趣的是,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上层如胶似漆、你侬我侬的景象,最终却发生2014年的「太阳花事件」,一竿子打翻了当年两岸和解的成就;而蔡英文上台后,忽略掉过往的两岸「现状」、强打「抗中反中」政策、屡屡将各式议题上纲到「国安层次」,回过头来却发现台湾年轻一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对岸的APP、网站,以及接受中国大陆的词汇与文化应用等却是更加地频繁且「自然而然」。
马英九的「两岸和解」
事实上,自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两岸互动往来日益频繁,不但在经济互赖程度大幅提升,双方的政治互动也达到1949年后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两岸领导人甚至还在新加坡进行历史性会面,在当时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两岸关系呈现一幅「如胶似漆」的荣景。
回顾当初,马英九主张的两岸「互不承认对方主权」与「互不否认对方治权」,这段话虽未得到北京的明白认可与回应,但按在马政府时期担任台湾重要智库「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与「远景基金会」董事长的赵春山在其著作《两岸逆境》中所提,马英九同时也认同两岸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基础上,以「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与先经后政」的顺序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就是对岸也能接受的想法。因此,马英九上台后,两岸旋即展开中断数年的协商与谈判。
在2008年6月11日,时任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就率领代表团远赴北京,与当时的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会谈。这是两岸间历经三任领导人、隔绝了10年、继1998年「辜汪二次会晤」后,「两岸两会」的负责人才再一次共同坐上谈判桌。
在此次会谈后,两岸签署了「包机会谈纪要」及「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从与一般民众权益最为相关的两岸包机及陆客来台旅游做起。当年7月4日,来自广东的陆客首发团就抵达台湾,而此不啻为两岸自1985年开启交流互动后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后,第二次江陈会谈续于2008年11月3日至7日在台北举行,这是北京首度指派官方代表来台,此次的焦点是关于「大三通」(两岸双向通邮、通航、通商)。虽然民进党政治人物作秀般地反对与喧闹,但会谈结束,双方仍顺利签署四项协议。
到了2009年4月26日的第三次江陈会,两岸则从民生领域踏入司法与财经领域,共计签署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空运补充协议》、与《金融合作协议》,其中,陆资来台的问题也获得确认,该年6月底,正式开放陆资来台。
2010年,两岸进一步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迄今仍是两岸经贸往来的重要依据,当2020年ECFA十年期即将到期之际,过去在马政府时期反对ECFA最力的民进党,到头来竟还力保延续ECFA,并屡屡喊话北京不要任意中断,由此更可见ECFA对台湾的重要性。
总计整个马英九时期,两岸之间共经历过15次会谈、最终并达成23项协议;这些你侬我侬的景象,理应对基层社会有所影响,但自李登辉执政后期、与陈水扁时期以来,透过在义务教育中陆续调整课纲与教科书内容,逐渐舍弃过往「大中国」式的教学方式,包含「认识台湾」等教材的推陈出新,更偏重于从台湾本土观点出发,这些因素都使得台湾年轻一辈增加对台湾「本土」的认同。此外,两岸关系虽好,但马英九时期没有办法解决台湾的经济社会问题,许多人民并没有从中受惠,使得台湾年轻一代对两岸和解政策以及大陆有更多疑问,于焉才有「天然独」论述的出现。。
蔡英文的抗中至上
相反地,自2016年以来,尽管蔡英文政府口头声称要「维持现状」,却始终无法也不愿接受马英九时期与北京形成的「九二现状」,因此一直无法得到来自大陆的善意回应;甚至连原本协助处理两岸事务的两岸两会(海基会与海协会)互动也停摆至今,两岸陷入恢复交流以来的严重谷底。
不过,与马英九时期类似的是,蔡英文虽在执政后延续着李登辉、陈水扁的调整课纲路线,2017年蔡英文政府提出高中历史课纲草案,从过去的朝代编年方式划分台湾史、中国史与世界史,改为主题式的台湾史、东亚史与世界史,中国历史被纳入东亚史的一环,进而不再是论述主体,不过是认识台湾的客体。
待2018年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一败涂地后,2019年蔡英文、赖清德为争取党内总统提名、蔡英文一面配合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博弈,一面高举反中抗中大纛,再加上香港「反修例」事件的推波助澜,促使蔡政府在2020年大选前夕,陆续推出「国安五法」等「抗中法条」,顺利使其在大选胜出。
但与马英九时期同样吊诡的是,若台湾社会真有如蔡英文等人所言的「天然独」世代存在,但现实中,不论是所谓的太阳花世代、甚至包括比太阳花世代更年轻的一辈,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充斥着民进党政府最抗拒的「中国元素」,其中又包括许多日常用语、网路APP、写简体字还成为某种「流行」,一切的一切,似乎与民进党近年追求的方向、与「天然独」「背道而驰」。
亲不亲中与统独不存在必然关系
台湾实验新闻媒体READr以30岁以下年轻群体常用的网路论坛「Dcard」数据观察,发现以2020 年为标准,包括「闺蜜」、「立马」、「网红」、「颜值」等中国大陆社会的流行用语,同样被台湾年轻世代运用自如。此外,该新闻专题更指出,从台湾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分析,部分年轻人看陆综、追陆星、对「微信」使用并不陌生,更不用说玩的手机游戏、网购的产品,许多都是「来自大陆」。也因此,部分绿营民代与舆论认为,这是对岸对台湾进行的「文化渗透」、甚至要求蔡英文政府重视并提出解决之道。
不过,若要说蔡政府没有一丁点「警觉心」,这似乎又「错怪」了蔡政府,毕竟近年来,民进党政府不仅要求大陆OTT平台如「爱奇艺」必须退出台湾,就连在大陆出版、台湾获得授权的童书也都遭滥指有「统战疑虑」,进而遭到文化部「勒令」从各图书馆与贩售平台下架,
但于此同时,伴随中国大陆经济成长及软实力的增强,在台湾社会一片「反中氛围」下,大陆文化的影响力却反而与日俱增,在上一代的视角会认为年轻一代太过「亲中」。禁了爱奇艺,却看到另一网路串流平台Netflix中的陆剧一举高居观看量前列;台湾年轻人谈论的戏剧与节目,不再是台湾偶像剧或周杰伦,而是《陈情令》、肖战与王一博;禁了童书《等爸爸回家》,才发现台湾童书市场中,引介自中国大陆的童书并非少数,甚至在博客来等购书平台上,由大陆作者撰写之书籍亦常位列排行榜前茅。
曾几何时,台湾的软实力也曾深深影响大陆的一代人,但随着两岸实力的消长,大陆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某部分的台湾人来说,被日本、被美国文化入侵都没关系,但被大陆影响太多,就事涉「国家安全」,但其实许多年轻人最素朴的想法,只不过就是「哪里有趣,就往哪瞧、就往哪学」,而这样没有包袱的态度却让上一代戒慎恐惧。此外,这也映射出台湾在文化领域与软实力层面长期以来不进反退的严肃问题。
过去,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无法全面性解决台湾社会所遭遇到的问题,间接催生出所谓天然独的「太阳花世代」;民进党则是以「去中化」、诉求「台湾主体性」等方式希望可以降低对中国大陆的依赖。但民进党时期面对大陆硬实力与软实力骤增的现实,在讲究台湾主体性的同时,民进党认为面对的是中国大陆似乎有意为之「无孔不入」的渗透,但或许已是两岸实力差距拉大的写照。
民进党政府只会以「保护台湾主体性」、保卫「自由民主」等口号提出「防御性民主」,但是不论是禁止爱奇艺、淘宝或者是陆资、大陆出版品的审查,却在切割与中国大陆关系的同时,发现两岸间的盘根错节业比想像中来得深。
本来,不论是天然独或是威权时期国民党的大中国思维或天然统,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这与执政者的统治方式、与社会的内外部因素都具有相关性,因此绝非「不可逆」。也因此,当我们去问一个在台北街头的年轻人时,他或许仍会说出不愿两岸「统一」,但「统独」与愿不愿意学习或接受大陆文化对他们来说是两回事。
2020年3月政大做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偏独比例曾有近四成,但该年12月最新资料,偏独者下滑至29.8%,是蔡英文政府2020年「抗中保台」浪潮后,首度低于三成。虽然民调无法解释所有事情,但依然可透露出社会氛围微妙变化。就连两岸间经贸往来数字,在蔡英文时期更是逐年攀升,但蔡政府却说「这显示出大陆不能没有台湾」,一贯阿Q式的「内宣」,成为许多人口中的笑谈。
马英九时期两岸高层的水乳交融,催化了太阳花一代的「天然独」,但这是经过时间的建构,而非只是因为「黑箱服贸」;同样的,蔡英文时期出现的「小红书」一代,也是受到两岸实力对比日益扩大与大陆软实力提升的长期影响,这是自然而然的,但亦提醒着蔡英文政府:遇事只会禁绝、只会想着靠美国,绝非「自由民主」的真谛,也永远无法解决台湾所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