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辞世20年 邓小平依然影响中国
从1978年11月10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的为期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大概是中共史册上持续日期最长的高层政治会议。这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提出:「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篇讲话成了当时中国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并且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堪称打破思想僵局、成就中国改革的楔子。
今年2月19日,适逢有「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之称的邓小平逝世20周年。虽然已经辞世20周年,但每当谈到改革开放,邓小平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他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当下的中国,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依然有着再启迪的作用。
回看「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并非邓小平的原创,这条古老的中国格言,最早出现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赞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41年5月,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用「实事求是」来概括中共应该持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但是真正将「实事求是」在中共这个组织中发扬光大的,却是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他1978年正式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的同样是尊重客观规律,而反对的,很大程度上恰恰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未能做到「实事求是」而犯下的错误,以及当时一些人对于毛泽东的盲从。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微妙而敏感的时刻,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中国社会普遍期望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造反有理」等意识形态造成的混乱中恢复过来,但是又遇到了「两个凡是」的阻碍。以至于1976年至1978年被普遍称为「两年徘徊」。
当时的局面显示,整个社会尤其是中共若要从思想上「拨乱反正」,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率先对「两个凡是」进行了批判,并推动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这些铺垫才有了邓小平后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
也正因为邓小平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为中共的思想路线,才有了后来的「小岗村实验」「黑猫白猫论」「摸石头过河论」等等,中国才能彻底摆脱了「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受难之人等待被解放」的政治虚妄,国民经济由此走上了本应走的快车道。
历史照进现实
之所以说「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留给后人最重要的政治遗产之一,不仅在于它在彼时发挥的作用,更在于它对今天中国改革「再启迪」的意义。
邓小平改革前,中国不仅有十年文革动乱,还有近十年「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浮夸风盛行—当时各地方上报至中央的粮食亩产,从几千斤很快突破到几万斤,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河北徐水县,号称一年收获粮食12亿斤。
这种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以及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不仅仅让官场信口开河、造假成风盛行,也让当时有志于实干的中共官员们无法对当时的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发生在1960 年至1962年的大饥荒就与这种浮夸风存在重要关联。
值得警醒的是,这种荒诞在今天的中共官员中已经悄然死灰复燃,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乱象再次在官场上演。
虚假再次成风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2017年1月17日的辽宁省人大会议上,省长陈求发自曝家丑:「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会议现场,陈求发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出人意料地承认,该省多年来都存在政府财政数据造假问题。
虽然坊间普遍认为,中国大陆各级政府的经济数据造假一直存在,但是首次有省级大员亲口承认经济数据造假,依然震惊了舆情。更尴尬的是,这并非中共官场首次虚假作风曝光,甚至也并非辽宁省首次在中共档案室中留下无法磨灭的负面政史。
2016年9月3日,中国人大时隔12年之久再次临时召集会议,「贯彻查处辽宁贿选案决策部署」。这一次罕见的人大临时会议,宣布的内容同样震撼,2013年1月辽宁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的102名全国人大代表,有45名因涉及拉票贿选……当时投票的619名人大代表,有523人涉及贿选。
虽然再一次被推上中国政治话题的风口浪尖,但是辽宁并非中国大陆地方政府中的独特「怪胎」,因为弄虚作假在大陆各地政坛早已经成风。比如「省级GDP成长数据的平均值经常大大超过官方的全国GDP成长」,一直是世界各国经济学者与投资者诟病的对象。官媒甚至曝光,2013年整个中国大陆GDP总量568,845亿元人民币,而各省的加和数据,则超过全国总量61,164.7亿元,几乎相当于多出一个广东省当年的GDP总量。
「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今日的中共官员,为了政绩置「实事求是」于不顾,疯狂数据造假,与「大跃进」时期盛行的「亩产万斤」「赶英超美」的浮夸风,以及文革期间「全人类等着我们去解放」的不顾事实的口号有什么本质区别?显然,并无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是官僚主义经过时空转换后另一种形式的再现。
更加严重的是,各地官场也远不止经济数据造假一方面的乱象。近年来,中共官员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被随意篡改涂描,潜伏在地方官场的「伪装者」数不胜数。比如,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副书记王亚丽,档案中的九十多枚公章有三分之一是假章;再比如,山西省河津市住建局原局长薛新民,档案中的年龄竟有4个版本。
中共官员种种背离「实事求是」的基本规则,体现出典型的官僚作风与扭曲的官场心态。这种追求权势地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意即中共口中所称的「官僚主义」。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
虽然与邓小平初推改革开放时期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同往日。但是对「实事求是」的背离,对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视而不见的傲慢与冷漠,同样会让执政者缺乏准备的判断依据而给政策制定带来负面甚至灾难性影响。
比如中共中央巡视组最近几年在多地、多部门的巡视反馈意见,不止一次提到的「铺张浪费」「享乐主义盛行」等问题;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的拟建新城新区已经超过3,500个,在2030年可供34亿人居住,几乎是当下全球人口的一半,在这种一味追求「高大全」的施政心态下,各地「建设XX第一高楼」的形象工程不断出现,更别提将荒山用颜料涂成绿色的荒唐做法。
当年邓小平主政中国时,正当动乱结束,中国人急切地期待国家摆脱困境。但当时「左」的错误思想仍然深深地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1978年祭出「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为中国的历史转捩准备了思想条件。
如今,中国社会贫富分化、因中共组织涣散而加剧的官僚主义再次兴起、军备相对落后和外交过于低调导致国家利益威胁,让已经身为经济大国的中国面临新的难题。面对新形势,中共的党建思路与治国政策必须根据现实的改变而作出相应调整。
对此,中共现任总书记习近平曾表示,「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这印证了习近平对中国当前形势的清晰认知。
所以2013年10月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不仅宣布了「全面深化改革」、列出改革清单,还成立了深改组和军改组,自己身兼两小组组长,统筹中国经济、文化、社会、法制、党建、纪检以及军队等全方位改革。
这与当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一种呼应,更是一种承接。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这个目标,如何「解放思想」,领导中共治理好中国,如何「实事求是」地在国际社会中找准中国的定位,是习近平需要继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