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山湖区王小梅: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是我的使命
4月某日早晨,位于观山湖区金华镇翁贡村的手上记忆博物馆内,蓝花叙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小梅正在认真为手工包挑选合适的银饰配件,这是她为参加今年全市妇女手工艺和文创品大赛所做的最后准备。
“源于乡土,回归乡土,我们做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让‘蓝花’带着我们去到更广阔的世界。”谈及非遗文创,王小梅对这份事业信心满满。
据了解,作为贵阳市第七个民间博物馆,手上记忆博物馆离观山湖城区半个多小时车程,进村的几公里路蜿蜒曲折、坡陡路窄,但也正是因为环境的特殊性,才把山村的原生态更好地凸现出来。在这里,非遗民族文化得到活化和传承,贵州民间传统手工艺也得以更好地保留。蓝花叙事是王小梅20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证明,也记录了一群人带着贵州非遗文化走向世界的征途。
走进馆内,许多精美的蜡染艺术品一一呈现,蜂蜡、蜡刀、染缸、织机等蜡染制作工具也陈列其中。纵然馆内已有专人保护,但王小梅还是习惯性地拿起扫帚清理地面,小心翼翼地拿起物品,轻轻为它们擦拭浮尘。她经常凝视这些藏品,回想着与它们相识的故事,或许正因为对非遗文化的狂热,才成就了今天的她。
王小梅出生于金华镇翁贡村,是那个年代寨子里唯一的大学生。“1999年,我从贵州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了《贵州日报》文艺部,长期在村落田野工作,先后发表文化遗产类深度报道300多万字,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王小梅回忆道。
由于工作性质让她走遍了贵州省的80多个县市,因为对蜡染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过去的20余年里,王小梅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播、推广、传承和运用。她将传统手工艺与当代艺术创新性融合,着手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认真、详实记录着贵州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技艺。
2018年,蓝花叙事非遗传承和发展项目落地观山湖区,王小梅回到翁贡村,建立了手上记忆博物馆,时至今日,这里已今非昔比。
馆内除各种非遗产品之外,墙壁上还挂满了照片,这里记录了馆长王小梅对贵州苗族精神文化生活的观察和参与,她将蓝花叙事乡村博物馆的故事安放在了这里。每当参观者走到这些照片面前,她都能详细说出当时的故事与经历,对里面所涉及到的非遗艺术品如数家珍,那一刻,王小梅格外健谈,言语间也更能感受到她对非遗文化的喜爱与追求。
在王小梅看来,那一件件精美的服饰,一张张技艺精湛的刺绣、蜡染,不止是一件简单的物件,而是连接个体与族群、村落和社会的媒介,是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情感链接,是精美手工和精神世界的完美呈现。
“我深爱贵州多元文化,它有着甄别世界的价值,蜡染、扎染和印染这几种带有古法靛染的传统工艺,是我对贵州文化的认同和带着贵州非遗从村落走向世界的媒介。”王小梅说,“蓝花”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更代表着贵州大山里守艺少数民族妇女群体的守望。“很多偏僻深山的苗族姑娘,都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们一起谈蜡染,谈村里古老的故事和未来的梦想。”
如今,手上记忆博物馆以非遗基础性研究、非遗培训、研学、文创为基础,已带动省内500多个非遗传承人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非遗传承和发展。2000年以来,该馆已收集多种贵州省境内多民族传统非遗技艺物件,采集全省以少数民族蜡染工艺为主的民族仪式类和生活类物件,现藏有蜡染、刺绣、民俗物件等近2000余件(套)。
“这里与其说是一个文化项目的落成,不如说是一份心灵追求有了归属。”抚摸着手中的非遗艺术品,王小梅感慨,蓝花叙事虽小,却凝聚了她20余年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颗真心,她更希望,自己的这份事业在未来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并发扬传承。
笔者手记:薪火相传是延续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中华文明需要代代守护,才能得以更好延续,王小梅正是这些守护者中的一员,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贵州民族文化,守护着中国文化遗产。文化的生生不息,正需要无数个像王小梅这样的人加入进来,把质朴而执着的心,贯穿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叶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