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创实验区已有3.48万家文化企业
202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昨天在京举办。论坛上透露,目前,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文创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米。在文创实验区的辐射带动下,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6.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99家,占全市的38%,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
登记注册文化企业五年新增1.88万家
据介绍,本次论坛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由朝阳区联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共同主办,论坛以“交汇・变革・再塑――新征程中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主题,深入探讨历史交汇点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
论坛上透露,“十三五”期间,文创实验区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升级,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各项指标不断攀升。企业数量方面,目前,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文化市场保持了繁荣活跃的状态;上市企业方面,区域内现有上市挂牌企业52家,五年间新增48家。2019年,文创实验区111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362.2亿元,同比增长7.5%,占朝阳区文化产业收入的50.4%,占北京市的10%,占全国的1.57%。
在文创实验区的辐射带动下,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6.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99家,占全市的38%,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2019年,朝阳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2703亿元,2020年1-9月实现收入1461.8亿元。2020年北京市首批认定98家市级园区,朝阳区有32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居全市首位,其中实验区16家。
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据介绍,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深挖文化富矿,加快腾笼换鸟和转型发展,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形成了“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上发挥了突出的示范作用。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近年来,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3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文创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米,其中郎园、莱锦、懋隆等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品牌园区。
据了解,2020年8月北京市认定的市级园区名单中,朝阳区有32家文化产业园区入选, 占全市32.6%,居全市首位,其中文创实验区占16家,充分彰显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优势。
五年多来,实验区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上始终坚持“搭建体系、务求实效”两手抓两手硬,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文创实验区于2016年8月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打造“信用评级、快捷担保、见保即贷、贴息贴保”信用融资服务闭环,四年来,累计为朝阳区1080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融资175.28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
2018年8月,文创实验区建成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推动“政策+金融”产业促进机制发挥效力。同时与北京市“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进行市区联动和叠加,进一步放大引导作用。另外,文创实验区还设立了北京市首支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今年疫情以来,合作金融机构已为实验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贷款54.67亿元。
据介绍,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努力为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发展提供鲜活的文化内核,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建设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2019年,朝阳区共有442家文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类企业在国家文创实验区争相涌现,新科技、最前沿、最智能,共同构成了国家文创实验区的创意图景。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自主创新创业沃土。文创实验区建立了常态化“服务包”制度,为重点文化企业送上量身定制服务。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专门成立了2个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在6家园区设立了法官工作站,开展园区知识产权巡诊活动,与中国版权协会、国家版权创新基地、中国版权协会版权监测中心平台和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影视产权交易平台等共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框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记者 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