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偏爱储蓄险 IFRS17面临挑战

新光人寿总精算师林汉维。(新光人寿提供)

根据保发中心公布2021年保险密度显示,国人平均寿险保费支出为12.7万元,人寿、年金保险投保率为264%,显示一个人有2张以上保单,台湾看似喜欢买保险,但有趣的是,寿险公会公布,同年平均每人寿险死亡给付的保险金却仅57.3万元,国人不免好奇,年缴近13万元的保费,死亡给付却不到60万元,原因出在国人偏爱「储蓄险」,保险配置出了问题。

大家对储蓄险并不陌生,在风险属性保守、在意资金累积效果的族群中,储蓄险特别受欢迎;但这类型的保险商品保障成份低,进而导致国人的平均死亡给付偏低,出现保险保障不足的情况;对保险公司来说,将于2026年同步接轨国际财务报导准则第17号(IFRS17),储蓄险比例偏高、接轨也面临高度挑战。

储蓄险对保险公司来说是业绩蜜糖,过度摄食会造成营养不良;这要从保险商品的「死差、利差、费差」三利源说起;保险本业控制得当,可以赚取到死差益;收取保费投资得当,可以赚取到利差益;管销费用控管得当,可以赚取到费差益。

体质健康的保险公司,应有均衡的利润来源,但在市场一片竞逐储蓄险商品条件的同时,死差、费差几乎无法对保险业产生利润贡献,为了得到较高的利差,保险公司资金便须配置波动性较大的资产上,间接增加营运风险。

台湾保险业接轨IFRS17后,资产与负债以同样的标准即「公允价值」来评价,公司财报将资讯揭露更透明,有利于投资人作为投资参考;这也意味,各家公司过去经营的结果将受到检视。

为提升保险经营的稳健性,金管会在2020年7月推出一系列变革,包括增加死亡保障最低比率门槛、宣告利率平稳机制、计算合约服务边际(CSM)等;搭配门槛比率后的「储蓄险」,拉高了寿险保障比例,储蓄成分降低,保户可以获得较高的保险保障。

台语俗谚「呷乎饱,不如呷乎巧」,对保险公司来说亦是如此,要从追逐业绩目标,转变为追求健康体质,结构调整包括提高保障型商品、定期险及长年期缴商品的比例等;保险是长期的承诺,为确保对保户的承诺不跳票,势必要练好身体,让保户更有保障,业者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