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踩坑”,6.3亿买个“烫手山芋”,叫卖了两年无人问津

国资接盘民企并不是搞慈善而是市场行为,花了钱,也是要讲投资回报的,不过,商场中“赝品”横行、真假难辨,国资也没有火眼金睛,“踩坑”也就在所难免。

2019年,央企华融资产旗下华融投资(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司法竞拍,以6.3亿的价格拿下了上市公司延华智能的控股权。

当时,业界都认为华融捡了个便宜,毕竟,华融拍得的股权,是前所有人以16.2亿的价格从延华智能前实控人手中买来的。

不过,这个“便宜”,华融只拿了两年就想卖了。

2021年的最后一天,华融对外宣布,公开征集受让人,换句话说,就是公开叫卖,业界也是一片唏嘘:捡到的“便宜”,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了“烫手山芋”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烫手山芋”叫卖了两年也无人问津,至今仍在华融手里。

已经过去两年了,公开叫卖这事原本已经被人们淡忘了,但近日延华智能被证监会行政处罚,再次勾起了这段尘封的往事。

延华智能被处罚的原因是2022年财报中有虚假记录,以及没有及时披露对外股权投资的风险。

由于资产减值计提晚了半年,导致中间的半年报和三季报虚增了5000万左右的利润,年报是没问题的,和那些刻意造假的相比真不算什么大事,但处罚并不轻。

延华智能被罚款200万,时任董事长、总裁、财务总监和董秘4人分别被罚款100万、75万、50万。

什么事都怕对比,去年同为国企的冠农股份财务造假了20亿,公司也才罚款210万,董事长才罚款75万,相比之下,延华智能也觉得处罚太重了。

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分为两步,先下达处罚事先告知书,你如果不服可以申辩,然后再根据申辩结果下达处罚决定书,就是最终结论了。

于是,延华智能在2023年12月初收到处罚事先告知书后,公司和相关责任人就提出了听证会要求,并发起了申辩,但结果是申辩全部被驳回,保持原判。

值得一提的是,申辩失败后,在证监会的处罚决定书还没下达之前,延华智能的财务总监辞职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何,财务应该是最清楚的,恐怕这不只是行政处罚之后的巧合。

实际上,自从华融接盘延华智能以来,主营业务上还没见到过回头钱,连续扣非亏损了4年,2023年才损失有希望首次真正扭亏为盈。

但即使盈利也不会多,也就几百万的量级,延华智能未分配利润是-5.4亿,公司得先把未分配利润填平了才能分红,以延华智能当前的状况预测,投资回报周期恐怕不是一般的长。

当然,如果只是击鼓传花转手卖股权,那计算方法就不同了。

延华智能因为跟华为扯上了关系,适配华为的鸿蒙系统,并作为华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总集成商,也成了华为概念股。

自2023年11月以来,股价回升了不少,从3块多涨到最高7块多,华融当前的持股市值都近7.7亿,与当初相比已浮盈1.4亿。

不过,资本市场的市值犹如镜中花、水中月,不落袋为安都是虚的,华融首先得找到下一个接盘者。

而说到接盘,最大赢家还得数延华智能最初的实控人胡黎明。

按媒体的说法,胡黎明把延华智能弄上市以后没干别的,一门心思都研究内幕交易去了。

早在2017年,胡黎明因为内幕交易被判了3年,缓期三年执行,借着缓期的日子,胡黎明就开始找接盘者了。

先是8.4亿卖了部分股权,同时委托表决权把实控人的位置让了出来。

之后又11亿多卖了另一部分股权,套现20亿以后,自己成了第三大股东。

而接盘者没过多久就出现了债务危机,股权被司法拍卖,就有了开头华融接手的戏码。

作为第三大股东,胡黎明是自由套现人,什么时候想卖了就卖点,相当自在。

据不完全统计,胡黎明2023年又套现了大约8000万,目前账上还有6.72%股权,按当前股价计算市值约3亿。

都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股市则是前面挖坑后面遭殃,有人逍遥自在,就有人踩坑倒霉,延华智能这个坑什么时候能填平,就看华为这阵风能吹多久了。

而对于华融来讲,目前可能还有点纠结,到底是继续叫卖还是扛下去,虽然就A、B两个选项,但不是个简单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