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核废水处置 成烫手山芋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外海发生规模9.0强烈地震并引发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厂内的1号和3号机组冷却系统损毁,核燃料熔融。为了让反应炉内熔融核燃料保持稳定,负责管理的东京电力公司持续注水冷却,加上流进反应炉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形成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如何处置这100多万吨污水成为日本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此为示意图。(新华社)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县外海发生规模9.0强烈地震并引发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厂内的1号和3号机组冷却系统损毁,核燃料熔融。为了让反应炉内熔融核燃料保持稳定,负责管理的东京电力公司持续注水冷却,加上流进反应炉的地下水及雨水等,形成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如何处置这100多万吨污水成为日本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核污水中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除了氚(因分子结构与水相似、利用通常方法难以去除)以外的62种放射性物质,均可利用东芝研发的「多核素去除装置」(ALPS)净化,将其浓度降至可检测出的浓度界限以下,最后变成「核废水」。东电在核电厂腹地不断兴建储水槽,目前数量已有1061座,但核废水每天以140公吨的速度持续增加,截至今年3月,储存量高达125万公吨,预计2022年秋天就将全满。
日本对核污水的处置方案包括,稀释后排入海洋的「海洋排放」、透过蒸发释放到大气中的「水蒸气排放」、「地下掩埋」,以及新建储水槽等。去年2月,日本政府下设的小委员会提议称,排入海洋和大气在国内外已有实际成果,是最为现实的办法。同年3月,东电提出了排放入海的草案,写明把放射性物质活度稀释至法令标准以下。
据BBC报导,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污水将很快在浩瀚的太平洋中稀释,而氚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的风险都很低。去年10月,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则发表报告,指责日本政府称污水已经「处理过」,给外界造成印象以为污水中「只含有氚」,但有一种放射性物质「可能损害人类DNA」。
联合国人权专家也曾呼吁日本政府等待疫情危机结束,展开适当的国际磋商之后再做决定。人权专家表示,核废料如何处理「将对人类和地球产生持续几代人的深远影响」,关乎「日本当地渔民的生计,以及日本之外其他民族民众的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