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当大局意识在台湾遇上封建传统(汪明生)

台湾的公共事务教育由学界的一路摸索踽踽独行。(中时资料照刘宥廷摄)

最近读到一篇2020年的主流经济学期刊Econometrica上的文章,主题是美国在19世纪后半开始的西部开拓,所形成的边疆文化与个人主义。这当中所把握的变数,一是自发选择、有开创性的移民,二是这些移民在西部边疆所面对经历的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更加强化了的个人主义。

哲学理论的个人主义及其衍生应用至管理层面的开创精神,简单讲就是一切靠自己,没有基础,没有依赖,当然也就没有制约。这方面的探讨在社会学中比较早,并且认定与美国迄今为止的个人主义精神文化有密切关系。这种文化支持了美国的科技创新、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喜欢以公平正义为名的重分配。当然在政党属性上也就与偏右的共和党有关。这种概念过去也有,但是在主流的计量经济学期刊当中出现,应该比较少见,可视为沉淀反思的开山之作。

这就不禁回忆起1987年从美国公共事务领域经过千辛万苦的学业修习告一段落时的返台情况。在当时台北的几个主要大学中,没有适合相当的科系可供选择,并且也已正在开始兴建捷运。机缘之下,接触到了南台湾中山大学的管理学院,普遍年轻充满朝气,加上高雄的阳光与宽敞的马路,就像美国的大西部一样。

这些35年前的历历往事,促成了后来于1992年开启的台湾最早的公共事务管理教育,以及整个90年代民间自发的行销高雄与媒体定位的岛内移民。相对于美国的公共事务与企业管理是由大企业支持的Carnegie与Ford等基金会倡议,而大陆是由国务院拍板,台湾的公共事务教育就真是由学界的一路摸索踽踽独行,也就是披荆斩棘地唯有一切靠自己。

回忆当时的心境,则是新鲜好奇地感受转变中的高雄,听到高雄人对于风水宝地的西子湾被中山大学占去后的期待,而对外部已然开启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热情纯朴的在地文化能否把握如何调适,加上刻板印象的水不能喝与要穿防弹衣,却也应该有着许多的特色潜力亟待发掘。这些与工业城市转型历程中,由政府计划管制而至市场开放竞争直接对应,并且得以结合发挥管理领域定位基础的,就是在观察关注南台并且不忘疏散北台下,所构思提出的地区行销。

在经策略主轴明确界定,并且积极努力推进十年之后,1998年前后的四大报与地方媒体上每周都有相关的报导。而公事所也就成为南台湾政界人物与地方名流学习进修的首选,其中包括后来经学校专门委员会认定的几位杰出校友。并且在经十多年来不敢或忘每年的期刊论文与国科会计划申请之下,有幸争取到了台湾相关领域的第三个博士班。而在创收方面,一个五名师资编制的研究所每年进帐大约两千万台币,相当于一个学院。然而交出如此成绩之后的情况,当然与美国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

令人惊讶也是深刻反思的,主要就在于内部的师资聘任,与外部先于全台的地方与校园的蓝绿消长。原本的用人考虑唯有个别专长与领域的整体搭配,乃至如何呈现「公共」二字,然而在秉持开放非亲非故之下所晋用的人选,果然的共同特点就是专业与自主性较强。随着校园的民主化,数人头而不管绩效遑论伦理的政治文化侵入,后来的情况就是老师们各搞个的,只有在选举投票时形成派系联盟,而所务的发展也就成为无主之物回到了源头的开拓者自己。

至于曾经辉煌的公事所,由于威名肥水仍在,则在内外连动之下,自1998年至2003年间由来沾酱油的外所老师担任所长。如此折腾当然质变,得来不易的开创精神与耕耘成果在缺乏理性互信遑论大局意识之下实在难抵各自盘算的传统封建,这就好似后来的台湾蓝营乃至整个政局。如此的体会学习刻骨铭心,原来取舍折衷的集体主义与社群主义,虽然不那么地自在随意,才是符合我们国情文化的稳健中道。

至于与外部地方的连结情况,当时主政的蓝营高层形象口才俱佳,然而在北台中央变动与地方派系利益箝制之下,当然谈不上大局意识与开创精神,一心一意地只想离开,也就错失了后来至关重要的个人与大局的转型契机。至于在地各界当两岸不开活水未进,大体长期处于封建传统阶段,此由历次选举结果明显可见,现已成为不只制约台湾与台海,乃至牵动亚太与东半球的关键症结。

作为微型中国的台湾,这30年来的民主试炼已经证明,将有形体制在条件具备下全盘照搬,却忽略无视其文化精神与社会条件之下,已距离选贤与能的原本憧憬天差地别。然而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改革,勿宁提供了比经济建设更为深刻重要的贴近经验,避免了代价远甚的重蹈覆辙。并且眼前在已经开展的促融促统使命大业中,也应看到台湾为此所作出的重大牺牲与无奈奉献。

眼前台湾摊子的处理与民族复兴的距离当然跨度较大。高标准的决心准备,包括了两岸共建融合统好的学理模型;并且应该至少认识,复杂纠结的岛内异化,其源头成因是在早已质变的南台湾,而不只是已然主政的蔡政府。若能导正掌握这些,就真是伟大复兴的最后一哩路,而不只是航母导弹与中美台美。(作者为孙文南院院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