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没有「河洛话」这种东西(蔡正元)
(教育部提供/林志成台北传真)
最近常出现一个视频,吹嘘「闽南语」是「河洛话」,那是完全胡扯的论调。「闽南话」跟「河南洛阳话」无关,甚至「闽南话」也是胡扯出来的名词。
在1930年代以前,从来没有「闽南话」的说法。
孙文搞革命和蒋介石北伐,去东南亚募款,捐款最多的就是「福建人」,这些「福建人」称
自己的母语是「福建话」,其实就是「闽南语」。
就像占广东人口7成的广府人,称「广府话」为「广东话」,这些讲「闽南语」的福建人,占福建人口7成,也可以自称是「福建话」。其实在清朝时,也是常被称为「福建话」。
但1930年代国民党得势,国民政府的高层福州人很多,包括林森等人都是,福州人占福建人口不到一成,就开始打压多数的福建人,开动宣传机器称没有福建话,只有闽南话。
这些国民党权贵刻意,把福建分成闽南、闽北等,造成后来在台湾没有「福建人」一词。很荒唐的是,在国民政府的观念里,有山东人、广东人、浙江人,却只有闽南人,没有福建人。把福建7成人口都称闽南人,不称为福建人,这是国民党很大的败笔。
至于「河洛人」或「河洛话」,更是1960年后,国民党执政时代,有些「本省人」瞎掰出来的说词。
广东人和客家人在大陆和东南亚,早已把「福建人」称作「福建佬」或「福佬人」。但「福建人」或「闽南人」不会自称「福佬人」,更不会像客家人一样,把「福佬人」写成「鹤佬人」。
1960年代有些「本省人」,要提高「政治身分」和「社会地位」,就把「鹤佬人」瞎掰成发音相近的「河洛人」,「闽南话」就变成「河洛话」。
福建省在南北朝侯景之乱后,才有汉族大举移民进入福建,也带来今天的「闽南语」,所以今天的闽南语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南京话,跟河南洛阳没有直接关系。
从西晋灭亡到南北朝,当时在中国北方包括洛阳,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汉族人口因向南逃难而大幅减少,中国南方则汉族人口大量增加,并大举进入福建广东。
这些汉族离开河南洛阳,早已超过一百年,此时南方汉语也混合了北方各地的汉语。
我们今天已经知道西晋时代,河南的汉语如何发音,跟闽南语大大不同,表示这一百年间发音有很大变化,闽南语也因此被称为「中古汉语」,跟西晋汉语是「上古汉语」有所不同。
从这些逻辑来总结,闽南语不是河南洛阳话,不能称「河洛话」。清代刘铭传时期,台湾府原本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后来单独建省,但正式名称不是「台湾省」,而是「福建台湾省」。
同一时间,新疆也从甘肃里面单独建省,正式名称也是不称「新疆省」,而是称「甘肃新疆省」。
所以台湾是福建的一部分,台湾话其实就是福建话,不是闽南话,也不是河洛话。(作者为前立委)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