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删古文 只为掩盖缺德无耻(蔡富澧)
北一女国文老师区桂芝痛批108课纲大量删除文言文,是个「无耻」的课纲,在网路上引发讨论。(资料照,刘宗龙摄)
近日来,因北一女国文老师区桂芝批评108课纲删掉17篇古文,其中包含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廉耻〉,称其为「无耻课纲」,五分钟长的影片在网路疯传,据称「从北京到华盛顿」都有人看,短时间内点阅率超过一百万次,引发海外华人圈讨论热潮,正反意见分列并呈,莫衷一是,连教育部都不得不出面澄清。惟是之者恒是之,不是之者恒不是,纷扰无已,不知所终。
古文作为与民国以来畅行的白话文相对的文类,其通行通用已有数千年历史,要说古文不合现代之用,未免小看古文的功能。即便在古代,所谓的文言文自从秦始皇初定天下,制定「书同文,车同轨」,用以统一全国度量衡、车轨宽度及文字等之后(《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文言文便承载了官方的、正式的书写及记录功能,学习古文、了解古文、运用古文,让同一个时代的人可以理解不同地方的人所写的文书、文章,让不同时代的人可以了解同一篇诗文的义理音韵,这种横向纵向的沟通能力,不是任何一个时代、地区的白话文所能取代的。
到现在,白话文实行百余年,香港人所写的当地的白话文,其他地区人士便较难理解,而古文在现代仍有其不可忽视的功能,婚丧喜庆的用词、寺庙楹联的书写、成语的运用,乃至官方文书的书写,仍旧离不开古文的范畴。
古文的流传也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去芜存菁的结果。当初史官搜集民间歌谣,孔子删定后成为流传到现在的305首的《诗经》,原始搜集的民歌中也有许多粗鄙但性情流露的歌谣,但保留下来的,却是现在看到的这些中规中矩的诗篇,不为别的,删掉的歌谣是每个时代都会有的,但表留下来的是最珍贵的,可以流传久远的文学、文化的精华,其用心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古人所要保存、流传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核心精华之作,
古代书籍制作、流传不易,除了《诗经》,其他能够流传下来的古文,都是中国传统领域中「真善美」的精华作品,呈现的是历朝历代文史哲中的绝代风华,而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古文学习的困难,除了义理深奥,更在于文字的隔阂,掌握了古文中文字的运用法则与文字义理后,便能触类旁通,阅读、学习古文便不再是那么艰难的事情。
所以,古人从小学习古文,也没听过哪个人埋怨古文艰涩难懂,因为学习古文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先从背诵开始,其后义理解析、文句章法的传授,让孩子可以循序渐进,掌握古文、创作古文,而不至于恐惧、抛弃。
现在的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分配于古文的时间明显不足,很难掌握学习古文的窍门,从而失去了深入古文的能力,如今大人却反过来责备古文难懂,学了无用,便要将古文删减甚至废除;看到白话文简单易懂易学,便想废古学今,这是倒果为因,买椟还珠的行为,殊为可惜了!
承上所说,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一旦学会之后,许多古文可以轻松阅读,其中义理便不再艰涩难懂。108课纲之所以要删除这些古文,一则不要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二是害怕学生知道古人道德标准、人生境界与文学之美,也就是不要学生知道现实世界的真、善、美标准何在,如此一来便有利于统治者的去中国化,实际上是去精致化、去理想化,让年轻学子沉浸在其架构的粗俚鄙俗、偏差浅薄的文学文化中,失去自己拥有的文化瑰宝而不自知,有如《妙法莲华经》里的「宝珠喻」一般,这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会做的事情。
一个人或政府之所以积极要抹除、掩盖某件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损害到了其自身的形象、声誉和利益,害怕被人民知道,因此想方设法要使人民无知。108课纲删掉一篇〈劝学〉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让学生顺势找出荀子的另一篇〈强国〉篇,看到「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如果学生懂了,执政者心中能不心虚吗?
如果看到「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讲的不就是民进党执政下的台湾现况吗?如果学生认同了,执政者心中能不胆颤心惊吗?
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公忠体国之心,相较于执政团队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的私心自用,这样的课文能让学生读吗?能不删吗?
说到底,108课纲明面上是删古文、去中国化,骨子里是要掩饰民进党自身执政的缺德失能无耻,是其德不配位心虚的表现,这才是108课纲删除多篇古文的重点。
(作者为教育工作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