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体育排除政治干扰可行吗?(王丽莎)
乔科维奇的家人在他澳洲入境签证恢复后,召开记者会。(资料照/美联社)
乔科维奇与澳洲政府的入境法律攻防,终于在澳洲联邦巡回法院法官10日做出裁决,认为边境管理局手段有疑虑,他们无权阻止乔科维奇入境,因此下令放行之后告一段落。不过法院的裁决并没有同时审理乔科维奇持的「医疗豁免」到底有无抵触相关法律,一切都还充满许多变数。这一事件之后,让许多人看到了体育赛事一旦牵扯上政治的角力,会变得多复杂;也让人不禁思考,到底有没有可能体育归体育、政治归政治?
或许上周的另一则体育产业相关新闻,可以提供我们在后疫情时代,让体育独立于政治和其他干预的可能。《纽约时报》上周宣布,将以5.5亿美金的高价收购近年营运相当成功的体育媒体《运动员》(The Atheletic)。成立于2016年的《运动员》,是一间纯数位的订阅制线上体育新闻网站。想看到他们的报导内容,就必须成为该网站的付费订阅用户。然而一旦订阅了之后,用户就可以浏览网站上涵盖全美和世界各地200多个体育俱乐部及球队,各项大大小小、国际在地运动赛事的第一手报导。专业详尽又即时的报导内容,让他们在成立短短的5年间,就累积了大约120万名的死忠付费订阅用户,市值估算也已超过5亿美金。
此次并购案之后,《运动员》将成为《纽约时报》下辖的一个子品牌,不但能让近年积极寻求多角化经营的《纽约时报》,在体育新闻报导的深度及广度有所开拓,还能一举让订户数从原本的800多万突破1000万大关。
《运动员》的成功背后,其实有一个相当有趣的商业模式。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出涵盖全美和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报导,就是因为他们旗下合作的记者库实在是非常庞大。在传统媒体不景气的情况之下,有许多以往在地方报纸、地方电视台从业的体育记者生计面临考验。而《运动员》就在当时大量网罗了这些专业却未必能分到版面的体育记者来帮他们写出一篇又一篇的报导。而且在网路世代最不怕的就是小众、分众的内容。以往可能没什么人注意,或是不合主流市场与阅听人需求的地方赛事,只要写得够即时又够详尽,总能在网路上吸引到一批忠实粉丝。于是《运动员》就靠着这样的新颖操作,一路发展成如今可以被《纽约时报》买下的成功媒体了。
从《运动员》的例子,我们也可以反过来看台湾体育报导的媒体环境。虽然相对国外尤其是美国市场来说,台湾在运动赛事的发展和运动经济这一块,似乎还有很多发展空间,但台湾也不乏从业已久、阅历丰富的资深体育记者。有时听到他们对国外体育赛事比如NBA的评论,甚至比美国当地的评论员还要精辟时,都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也许《运动员》的成功,也能提供给有志从事体育报导,或是台湾本来就很顶尖、不输国际水准的媒体人才,一个另辟蹊径的可能。
毕竟自从蔡政府关掉中天之后,台湾媒体环境受到政治力干预的情况恐怕只会越来越深,而体育报导或许就是相对其他内容来说,最容易自外于政治立场,只为赛事本身或是球迷和粉丝服务的领域。
(作者为口译工作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