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 难成气候(张晰)
中驻加拿大使馆:加方炒作「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完全是政治自嗨。图为今年11月19日美国总统拜登(中)在北美领导人峰会接待加拿大总理杜鲁道(右)和墨西哥总统欧布拉多。(摘自美国总统拜登推特)
围绕2022年在北京举办的冬季奥运会,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近期一直在打口水仗。中国坚持政治不应干预体育,美国宣称对中国的人权状况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若无睹,必须藉冬奥会发声。
12月6日白宫发言人宣布基于中国「严重的践踏人权行为和在新疆的暴行」,美国对北京冬奥会将进行外交抵制。几天后,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也宣布跟随美国,加入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行列。
而中国的立场得到国际奥委会和一些国家的支持。早前俄国总统普丁宣布将出席北京冬奥会。联合国秘书长日前也宣布将出席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法国总统马克宏近日表示,反对将奥运会政治化,法国不会抵制北京冬奥会。
中美之间的政治交锋带给世界一道两难的选题,交锋的激烈程度本周达到高峰。抵制还是不抵制北京冬奥的议题在未来的一个多月还会持续发酵,在世界政坛上掀起阵阵涟漪。
美国这次抵制北京奥运会与其1980年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有所不同。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可以说是全面抵制(full boycott),而这次对北京冬奥会的抵制,美国人使用了一个新名词叫外交抵制 (diplomatic boycott)。1980年的抵制是美国压根未派奥运代表团,既不派政府官员也不允许运动员出席。而这次的外交抵制属于部分抵制,不派外交代表或政府官员出席,但却允许运动员正常参加比赛。
既然所有参与外交抵制的国家都允许其运动员参加冬奥会,所以外交抵制并不能阻止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正如法国总统马克宏所说,外交抵制没有意义,收效甚微,要真想抵制就干脆采取全面抵制,不要派出运动员。
美国这次带头对北京冬奥会进行抵制,期待众多国家追随其后,期望能发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不过情势并没有朝着美国期望的方向发展。
截至目前只有「五眼联盟」中的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追随美国亦步亦趋,宣布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作为五眼联盟中成员的纽西兰虽然宣布不会派部长级政府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但理由和美国不同,官员不出席是出于疫情的原因,而不属于外交抵制。
而且美国的传统盟友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都没有加入外交抵制的队伍。这些国家要么是明确表态不会抵制,要么是说将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做出决定,要么是说等待和其他国家加以协调。美国对这些盟友的表态一定大失所望。
如果最终美国不能再说服多一些国家来参与抵制北京冬奥的话,美国发起的这场外交抵制就只能不了了之,根本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抵制」。因为boycott所表达的概念,是要大量的群体参与才能算作真正的抵制。比如1980年美国号召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响应,那才是真正的抵制。
没有全面抵制的胆量和底气,同时明知外交抵制的影响微乎其微,美国为什么还要拉拢盟国对北京搞外交抵制呢?原因之一恐怕是美国国内政治的操控,借此转移拜登政府国内民主、共和两党恶斗所受的压力。外交抵制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占据道德制高点和舆论制高点,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给中国「上眼药」,恶心中国,打压中国。
体育和政治本不是一家,本不该将体育政治化,抵制奥运会是明显的政治干预体育。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外交抵制是将体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加以利用。
同时外交抵制也是虚伪至极之举。试想本国政府因为政治正确的人权问题在外交和政府层面上对中国进行了抵制,该国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该做何想呢?他们是不是也要对奥运会进行抵制呢?参加奥运争夺奖牌是不是有违道德底线呢?是不是会产生某种罪恶感呢?政府的外交抵制对该国参赛的运动员来说简直就是一种道德压力。
抵制和不派高级官员出席还是有区别的;只做不说和公开宣布是有区别的;以人权为理由的抵制和以疫情为借口不来也是有区别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美国为首的抵制北京冬奥的呼声是雷声大雨点小,很难成气候。国际社会对抵制的号召响应者寥寥无几。各国有各自的考量。估计大部分国家会采取中立的立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抵制,对美、中两边都不得罪。
当前新冠病毒的疫情仍在世界各地肆虐,中国政府本就没有邀请过多的各国官员。而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本来就没有打算去中国出席冬奥运,不出席也谈不上是取消行程,更扯不上是外交抵制。拿疫情作为不去北京的挡箭牌,纽西兰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管有没有美国的外交抵制,不管有多少国家加入外交抵制的行列,北京冬奥会都在那儿,都会照办,而且一定会办得精彩绝伦。
(作者为加拿大多伦多圣力嘉学院兼职教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