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国绝不会伤害以色列利益(刘强)

尽管美国要安抚国内外指责以色列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舆论压力,但是它绝不会伤害以色列的核心利益和安全诉求。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街道上,将拜登描绘成捍卫以国的超级英雄。(示意图/美联社)

以哈冲突的事实并不复杂,各方对事实的表述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哈玛斯毫无疑问夸大了加沙地带的平民伤亡数字,但是以色列也承认有较多的平民伤亡,只是强调低于哈玛斯宣布的数字。

争论各方只在如何解决冲突的方案上存在差异,以色列只接受人质换停火,甚至愿意释放所有在押的哈玛斯人员来换取剩余人质,但以色列不接受止战,誓要彻底消除哈玛斯;哈玛斯的诉求是生存下去,甚至开出了转变为非军事政治组织的条件,但是哈玛斯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它无法交出更多的人质了,剩余人质大概率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它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交换了。

冲突之外的各国和联合国,最偏向哈玛斯的一些势力要求「从河到海,解放巴勒斯坦」,中间路线的国家要求以色列停战,而最偏向以色列的则要求哈玛斯释放人质并投降。总结起来,也不过这三种观点。

亲穆和反犹并非美国舆论场的主流,然而民主党的移民政策和偏左的倾向制造了更多的意识形态对立。本来,以哈冲突是一场中东地缘政治的争斗,从以哈双方到各种明暗势力都在角力,但是它很快就演变为世界各地的意见表达斗争。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穆斯林移民较多的国家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亲哈玛斯抗议活动,并很快进入美国校园,经过十几天的发酵后,出现了冲击教学秩序和反犹的倾向。

警方行动之后,显示出来了校园抗议的两个问题,一是很多抗议者中有很多来自中东的穆斯林移民,再度引起对移民政策的讨论;二是本轮校园抗议的理论实际上出自民主党这些年来在教育和新闻界努力渗透的左倾理论,即多样性、平等和包容(diversity,equity and inclusive),在实际中就会过于强调对弱势一方的无条件支援。这一政策的悖论通过这次风潮显示出来:即是否要包容那些主张不包容的群体和做法?是否要支持强势一方面对不对称攻击时的反击?「从河到海」无疑是在否定以色列平等的生存权,否定犹太人在历史上称为「巴勒斯坦」的这一区域平等的生存权,这种不包容的主张却得到了高呼「正义」、解放的抗议者的支援。这些抗议者也从不呼吁哈玛斯释放人质。众议院这次关于反犹问题的立法行动已经给出了立法机构的应对意见,也相当于给出了美国主流社会的应对意见。这再一次说明,声音大的未必是多数。

尽管拜登政府需要平衡美国国内各种声音,尤其是左翼要求美国逼迫以色列停战的诉求,但是美国的中东政策不会改变。在国际政策中,英国是美国欧洲政策的基石,日本是美国亚太政策的基石,以色列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这三个同盟关系构筑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支点,三国是美国绝对不会放弃的战略性盟友。因此,无论拜登政府和尼坦雅胡政府有多少政策不一致,美以关系都不会动摇。这一点是国际政治的明牌,是双方完全一致的国家根本利益决定的,完全不需要阴谋论。 没有美国的支援,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强敌环伺的环境中无法生存;而对美国来说,伊朗、沙乌地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埃及这几强都有控制中东的潜力和野心,没有以色列对中东各路伊斯兰势力的压制作为美国中东政策的抓手,美国大概率要纠缠于中东的各种冲突。举例来说,以色列对萨达姆伊拉克和伊朗发展核武器的目标都实施过遏止行动。

美国一方面多次高调要求以色列保护好平民,在没有稳妥的平民保护方案之前不要进攻拉法,另一方面却通过了大笔援助以色列的立法,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了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常成员国的提案,就是这种战略同盟关系的反映,即尽管美国要安抚国内外指责以色列造成大量平民伤亡的舆论压力,但是它绝不会伤害以色列的核心利益和安全诉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