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长期博弈:中国的南海利益和策略(王梓元)
菲律宾新政府上台后借用南海问题巩固美菲同盟,试图提升菲在美国印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这一信号旨在威慑中国的南海行为,但并不必然致使美国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的冲突。(图/菲律宾海军)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南海问题在中国对外关系议程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这一趋势在2010年以来越发明显。西方的一些观察家曾将中国的南海政策刻画为「迟缓的进取」(creeping assertiveness),意指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逐步加强在该地区的安全存在。这一概括未免过于笼统,因为中国在南海行为背后的动因是复杂而多变的。
结合2010年以来中国在南海地区的考察来看,中国在南海地区追求的利益较为特殊,其内容并不限于维护能源供给线等物质需求。中国的策略则聚焦于维护基于主权原则的特殊权益同时尽力避免冲突升级。
首先,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掺杂了安全、声望等多重因素,而经济因素并不必然发挥主导作用。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声索起于1930年代中国针对西方列强(尤其是法国)所进行的主权宣示,著名的「九段线」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承了这一领海主张,并在1970-2000年之间不断强化对于南海区域的行政力量。本世纪初,中国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与南海主权的其他声索国维持了平稳关系。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和中国周边环境日益复杂,中国捍卫能源安全等发展利益的需要也在上升。不过,相较于台湾问题等直接威胁中国安全利益的事项,南海问题并未对中国构成迫在眉睫的安全威胁,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对这一区域的诉求不仅是出于长期的安全需要,还涉及中国大国地位的声望。
基于安全和声望方面的考量,中国在南海地区聚焦于长期博弈。2011年前后美国高调宣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政策,菲律宾和越南则借机在南海升级与中国的主权争端。中国采取了后发制人的应对策略,以经济制裁、海上执法和外交压力等手段多管齐下,既在国际上伸张了中国的主权,又巩固了中国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这一波危机以2015年中国完成岛礁建设而告一段落。
此后菲律宾和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致使其利益重心偏离南海争端。如今,菲律宾新政府上台后借用南海问题巩固美菲同盟,试图提升菲在美国印太战略布局中的地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重申了美国对菲律宾的安全承诺。这一信号旨在威慑中国的南海行为,但并不必然致使美国直接介入中国与菲律宾的冲突。
菲律宾利用美菲同盟强化其南海主张的意图也并不必然能够强化其实力。中国可继续采取当前的「切香肠」策略,通过海上执法等非军事手段强化对南海区域的实际控制,利用局部区域内的力量优势伸张南海主权。美国推动区域内的同盟化已然成为长期趋势,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菲律宾等国必然借助这一趋势来加强自身与中国的谈判能力。
中国应致力于同美国进行长期博弈,同时在领土争端中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力图实现短期内的收益。事实上,管控与中国的竞争亦符合美国的利益。因此,中国理应维持主权声索力度同时避免事态升级,以期形势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美菲同盟内部的分歧以及中国在南海的执法能力持续增强等因素都将有利于中国的主权声索。
(作者为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