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海霸王?《歐亞海上之主》中俄海洋博弈新紀元

2022年5月5日,克里米亚的俄罗斯海军学员进行胜利日阅兵彩排。 图/美联社

「每年去调查的时候,田埔水库海边的沙坡都不一样。第一年的时候很完整,第二年再去时,沙坡断面缺了一角,被海水侵蚀,第三年的时候,本来很高的沙坡,因为底层掏空,上层沙往下滑落,整个沙坡就变矮了。」长年在金门海边做野生动物调查的研究人员,一边在纸上画着「沙坡动态图」,一边对我说。

在金门,海边沙坡的移动原本是很正常的现象,尤其在冬天东北季风的吹拂下,沙丘总是会重新堆叠,每年换上一个新的形状出现在众人眼前。「有些地方(的沙)甚至会夸张到移到马路上。」

但是近几年的金门,海沙的移动幅度异常,这跟金门对面的中国沿海的抽沙作业船有极大的关系。临岸海底因为抽沙而深度变深,海浪打到沙滩上后就会将岸上的沙回填入海,海岸的沙也就越来越少,面临崩塌向内缩的局面。「金门沿岸许多碉堡地基被掏空就是,例如那个天空之城。」研究员说。

就算这些抽沙船只是在中国近海作业,只要过度抽沙,一样会造成金门面临沿岸内缩的状况,也就意味着国土面积缩小的事实,何况这些中国抽沙船时常越「界」。边界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然而海上的边界时常随着海流、海沙和海上的渔船浮动,这些「浮动边界」似乎预示着当今欧亚大陆大国崛起的新契机。

中国在6月的休渔期,常有快艇、渔船及抽沙船趁势越界到马祖海域。 图/马祖海巡队

讲到欧亚大陆各国的角力,很容易先联想到19世纪大英帝国与俄罗斯帝国的大博弈。当然,历史上所称的「大博弈」结束后,并不表示欧亚大陆的大博弈就真正的结束了,依然会有下一场「大博弈」出现,为彼此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明争暗斗,于是有了20世纪苏联及美国的冷战。

大博弈并非只是表面上的两国相争,更多的是这些位于大国边陲地带的民族如何挣扎求生,以及小国与大国之间如何互通有无,因此,可以说是这些发生在边境的斗争,才能成就历史上诸多帝国的兴盛。正如本书开头就引用地理兼国际关系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说过的一段话:

「谁掌握了边陲,就主宰了欧亚;谁主宰了欧亚,就掌控了世界的命运。」

位于这些大陆边陲的港口及沿海地区势必得被考虑进去,更不用说那些主权混沌不明的海洋区域,海洋可以说是一个权力转移的重要舞台。因此,《欧亚海上之主》即是一本从欧亚大陆边境的海洋区域出发,重新思考与理解冷战结束至今,崛起的中国、俄罗斯、印度与美国及其盟友所形成的海上竞逐新时代,是一本难得以海洋为主要诠释视角看待整个世界局势的书籍。

关于中国、俄罗斯与印度为何在本世纪积极向海上发展,作者提供的线索有三个,分别为达成地缘经济实际效益、建立全球的强权地位和保障自己在地缘战略上的安全利益。为此,必须加强经济影响力、强化海军部署,以维护海上要道的安全无虞,而这就会反应在各国之间的结盟、海军基地的建设、商船运输系统的建立,以及渔业的发展等行动上,形成多个国家一边冲突、一边竞争的海上博弈局面。

美军航空母舰雷根号。 图/美国海军

中国、俄罗斯、印度与美国及其盟友形成海上竞逐新时代。图为2021年6月,美国与印度联合军演,印度空军在印度洋上空飞过雷根号。 图/美国海军

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在本世纪积极向海上发展。图为北京一家书店所贩售的地球仪,上面标注中国主张的「南海九段线」海域主权。 图/美联社

不过,除了本书从国际战略和地缘政治经济,来看各国的贸易、投资与能源安全政策之外,我也想稍微聚焦在地,从国家试图在海上伸展手脚的边界(不管虚实,虽然通常都是虚的),来看看这场正在发生的海上博弈。

边界无所不在,国家边界的成形关乎国家主权如何延伸,以及如何掌控资源。不过,相较起陆上边界的划界,这种立体非平面的(相对陆上也较难侦测)、流动的、暧昧不明的海洋边界界定,似乎不能轻易用陆上思维来思考,也因此更难以被想像。尤其在海洋资源逐渐枯竭、全球面临气候变迁的今日,海上边界的划分正在面临新的机会与威胁角力。

跟台湾息息相关的,无非就是作者提到的,目前情势持续升温、海上要道繁复涉及多国且贸易量将近全球三分之一的南海地区。而中国在南海的扩张基本上得从陆上的领域化,并将其延伸到海上来看待,也就是在南海地区诸国进行上至协助上游地区水坝等的基础建设,下至各国沿海港口兴建投资的行动,借由经济合作方式获得地缘经济的利益及未来需要时的战略部属。

稳固陆上建设的同时,中国政府的政策也延伸至造船、航运以及物流供应链的串联,并且与国内的水产养殖及远洋渔业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些都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及海上丝路政策有着极大的关连,也是陆海串联的实际样貌。为了保护上述渔业利益,中国也扩编海上民兵,将渔船军事化。这些渔船基本上就类似于「移动的中国基础设施」,进入所谓的「海上灰色地带」,造成公海上诸多渔权问题的产生。

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海主持解放军海上阅兵。 图/美联社

中国航空母舰辽宁号在南海进行远海作战训练,一架舰载J-15战斗机准备降落。 图/美联社

事实上,除了作者一再强调,为了国家战略利益而建立的海上民兵系统外,沿岸海洋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国内乃至于国际上庞大的渔业资源需求,也是导致渔民向海上灰色地带拓展的原因之一。为解决海洋资源枯竭问题,中国政府进而鼓励内陆水产养殖的发展,然而,养殖饲料依然需要取自海洋,并且随着中国国内越来越注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人民也开始提倡与追求海洋中的「天然」水产。

因此,上述种种原因皆造成灰色地带的渔权及各国主权问题,使得海上边界不断挪移,同时,挑起南海诸国的敏感神经,更不用说还有各种其它资源分配的问题了,例如本书极少提到的海底电缆线,以及本文初期提到的抽沙船等海底结构问题。

若将焦点转移到俄罗斯,在这片大陆上,过往的其它政权也是早早对于海洋资源深感兴趣。早在18世纪时,彼得大帝就曾经将眼光放到波罗的海,建立滨海城市圣彼得堡。后来的苏联也积极推动海军部署等军事行动。而2014年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及今年发生的乌克兰战争,皆与海洋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脱离不了关系。

2022年4月,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在乌克兰战争中被击沉,乌克兰邮政局将此事印制成邮票庆祝。 图/美联社

2022年5月8日,乌克兰袭击占领黑海蛇岛的俄军,俄军阵地和一架直升机被摧毁,浓烟升起。 图/美联社

除了波罗的海、黑海、内陆里海及地中海的串联,在全球气候变迁,北极冰层融化,打开北极航道的情势下,陆上大半领土都与北极的北冰洋连接的俄罗斯,自然也是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作者提及的俄罗斯在北极的地缘经济利益,不外乎就是保护天然资源,包含石油、天然气以及渔业资源等,同时,想尽办法利用科学研究、扩增破冰船数等方式操控逐渐疏通的航道。除了与北极接壤的诸多国家政府与地区居民卷入北极资源之争外,国土没有直接接壤的国家也开始觊觎北极资源,例如本书提到的中国,正积极与俄罗斯合作开设一条「冰上丝绸之路」。

比较特别的是,北极的海冰呈现季节性的浮动,时而结冰,时而融化,且不同地区的时间性不同,让资源的争夺更具挑战性。这不只反应在海平面的船只航行问题,也包含渔权、能源探勘及水下电缆线铺设等。这些都让本来就混沌不明的「边界」跟着冰层的变化而浮动,也让主权更具争议与挑战。

或许正如这些总是虚实不明、不断被挪移与被争夺的国家「边界」一样,变动是常态。国际局势不断变化,随着主要对抗美国的中俄印大国崛起,已经被卷入的我们,势必得从这些最具争议性的海上区域开始,重新建立认知世界的框架及想像。

北极的海冰呈现季节性的浮动,让海洋资源的争夺更具挑战性。图为挪威北部斯瓦尔巴群岛附近冰川在海中融化和崩塌的景象。 图/法新社

《欧亚海上之主:群雄纷起的海上大乱斗》

作者: 杰佛瑞‧格雷许

译者: 叶文钦

出版社: 时报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22

内容简介:第一本完全从海洋视角出发,综观欧亚国际局势的著作!本书作者杰佛瑞‧格雷许将带领读者从欧洲到印度洋、太平洋,一探当前海上战略形势的消长。对于北极冰帽的融化会如何创造新航路,又会如何让各方露出狰狞、抢占天然资源,也有严谨的观察。在其笔下,我们不但看到美、中、俄、印等强国争霸,也看到地球的面貌正在改变,不久后的未来可能就是欧亚海上新纪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