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中线默契仍有维持必要

(图/国防部提供)

「海峡中线」是自上世纪中叶两岸分立分治以来的特殊历史产物。其源起,一说系1954年12月国府与美方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后的隔年,当时驻台负责协防的美军第十三航空队司令戴维斯准将所画设,并对美军下达指令:「只要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机、舰越过海峡中线,而且判明具有敌意的话,协防台湾的美军战斗机即可迎战开火」,故又有「戴维斯线」的说法。

然而,以当年两岸海空军实力的差距及在美军第七舰队的助阵下,不要说是海峡中线以东,整个台湾海峡乃至大陆东南沿海的制海权与制空权多掌握在国军手中。故当时的「戴维斯线」就现实而言,倒不如说是刚历经韩战洗礼的美方要求国府不得对解放军随意开火,或主动掀起战端的限制线。

这条直线虽然不具国际法效力,也从来不被北京当局所承认,但至少从两岸开放交流以来,总还是被双方有默契地遵守着,因为它不仅承担着台湾军事安全的实际防守线,同时也扮演着象征两岸关系发展好坏的晴雨线。

然而,近来有关海峡中线是否还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台中美三方角力与全球关注的话题。

在这次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之前,大陆方面虽已多次发表公开声明否定海峡中线的存在,但除了之前几次美国议员或官员访台时,对岸针对性地派遣几架军机象征性过来踩线示警抗议外,平常还是避免直接跨线。一方面,或许是希望避免两岸关系因此变得更坏;另方面,或为避免出现擦枪走火及一旦跨线常态化,尔后若想再传达示警讯息时,其效用恐将递减或无效,除非采取更高强度的军事行动。

若统计国防部公布的即时军事动态,7月总计有70架次解放军战机进入我防空识别区。但整月中,仅7月15日1天有3架次切到海峡中线的南端,其余67架次均未直接触及敏感的海峡中线。相对地,随着8月初裴洛西的到访,截至8月13日止,共机进入我防空识别区已达253架次,为7月全月的3.6倍;其中仅8月5日单日即达49架次,尚且未计入我防空识别区外未被国防部公告的共机架次。

若进一步分析,除裴洛西到访前的8月1日及2日两天外,从3日起一直到13日止,每天都有解放军战机「直接跨越」海峡中线,或朝台湾北部海域,或朝本岛陆地,或朝我西南空域进行多方向的军事威吓,合计176架次,约占进入我防空识别区253架次的7成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即使解放军东部战区发言人施毅10日表示,近期在台湾周边海空域组织诸军兵种部队系列联合军事行动,已成功完成各项任务,但若观察8月11至13日3天,解放军战机依然出现跨越中线的行动,此或预示「海峡中线」从此已真的不复存在?

近年来解放军空军的新式战机性能、航程与作战半径均大幅提升,加上运油-20空中加油机陆续服役,均有利于解放军空军的远程投射与作战持续力。尤其,从这次演习观察,解放军空军已具备执行跨越中线及一定程度的绕岛飞行能力,已非传统中线或岛链概念所能够局限。

但由于台湾海峡纵深浅窄,从平潭到新竹最近距离仅约125公里,国军在中线东侧也画有4个演训空域,海峡中线的存在对于当前两岸双方仍具有军事缓冲与避免误判的重要意义,维持既有的默契仍有其必要。否则,一旦共机跨越中线行动常态化,不仅势将增加两岸擦枪走火的风险,激化两岸民间彼此的敌意,也将关乎M-503航线的飞安与存废问题。(作者为两岸政策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