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華爾街的「海龜交易員」從門外漢到頂尖交易者的傳奇故事、新手擊敗市場靠「鐵律法則」

只要不随波逐流、跳出框架思考,赚大钱与击败市场是有可能的。 示意图/ingimage

这是一个关于一群杂牌军学员的故事,当中有许多人不曾在华尔街工作过,但借着培训,成为获利百万的交易员。这就像川普的电视节目《谁是接班人》(The Apprentice),在现实世界中以真金白银与真实雇佣来上演。

不同的是,这些学徒几乎是立刻就被丢入火坑,以一百万美元的赌注进行快速赚钱的挑战。他们不是在纽约市的街头卖冰淇淋,而是在股票、债券、货币、石油以及其他数十个市场中交易,设法赚取百万美元。这个故事,颠覆流行文化精心打造的传统华尔街成功形象:声望、人脉,以及小人物无法拥有击败市场的机会(而且击败市场本身已非易事)。

(本文出自《撼动华尔街的海龟交易员》)

但是,只要你不随波逐流、跳出框架思考,赚大钱与击败市场是有可能的。人们确实有机会在市场中获胜,只要掌握正确的游戏规则和态度就能成功。不过,这些游戏规则和态度,与人性却是互相冲突。

如果我没有随机拿起1994年7月的《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杂志,浏览到〈华尔街的顶级玩家〉(Wall Street’s Top Players)一文,这个现实生活中的《谁是接班人》故事就会被埋没。当期杂志的封面,是著名的基金经理人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在下棋。索罗斯那年赚进11亿美元。

这篇文章列出1993年华尔街收入最高的百位交易者,介绍他们的居住地、获利,以及他们的赚钱方式。索罗斯排名第一位;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以5亿美元位居第二;布鲁斯.柯凡纳(Bruce Kovner)排名第五,获利金额是2亿美元; 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私募股权基金)的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以5,600万美元排名第11位。知名交易员路易斯.培根(Louis Bacon)和门罗.特劳特(Monroe Trout)也榜上有名。

这份排名(与获利)提供一个清楚的样貌,说明究竟是「谁」赚到「傲视群伦」的金钱。毫无疑问,这些人物都是「游戏」中的顶级玩家。出乎意料的是,其中一人恰好在维吉尼亚州里奇蒙的郊区生活和工作,距离我家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这个人就是排在第25位的是切萨皮克资本(Chesapeake Capital)的小杰利.派克(R. Jerry Parker, Jr.),当年获利3,500万美元,而他甚至还不到40岁。文章中的简介将他描述为理查.丹尼斯(这个人是谁?)以前的学员,并指出他被训练成「海龟」(这又是什么?)。

在简介中提到,当时25岁的派克是位会计师,他于1983年进入丹尼斯的培训班,学习「顺势交易系统」。同时,还提到他也是马丁.兹威格(Martin Zweig,这又是谁?)的弟子,而马丁.兹威格正好在当年榜单上排名第33位。在当时,虽然「丹尼斯」与「兹威格」的名字并没有什么重要性,但隐含的意思是,这两人让派克变得非常富有。

仔细研究这份名单后,我发现派克似乎是唯一「受过培训」的人。对于像我这样想方设法赚大钱的人来说,该文章虽然内容没有真正的细节,但派克的简介为我带来灵感。尤其派克还说自己是个「维吉尼亚乡巴佬」、喜欢乡村音乐,甚至想要尽可能远离华尔街。至少根据我过去听闻的获利故事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典型的故事。

在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成功的唯一方法,是在纽约、伦敦、香港或杜拜的80层钢骨与玻璃高楼中工作。但这显然大错特错。杰利.派克的办公室位在非常偏僻的地方,距离维吉尼亚州马纳金–萨博特(Manakin–Sabot)的里奇蒙(Richmond)外30英里处。当我读完杂志驱车造访,发现到他的办公室毫不起眼,不禁坐在停车场自我怀疑:「这是开玩笑的吧。他在这里赚到这么多钱?」

知名作家麦尔坎.葛拉威尔(Malcolm Gladwell,《异数》作者)有句名言:「眨眼间的判断,价值可能与数月的理性分析一样多。」派克的乡间办公室对我来说就像雷击,永久的消除我对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偏见。不过,当时的我仍对杰利.派克一无所知,只知道 1994 年那期《金融世界》上的内容。还有更多这样的学员吗?他们是如何成为学员?他们学到什么?这个教过派克和其他人的丹尼斯是谁?

理查.丹尼斯是一位颠覆传统的人物,是一位不隶属于主要投资银行或《财星》500大企业的芝加哥独立交易者。正如在芝加哥交易的「当地人」所说:丹尼斯总是「赌上一切」。在1983年,丹尼斯37岁时,他已经透过最初的几百美元,赚进数亿美元。在不到15年的时间,他以自己的交易方式大获成功,而且没有受过正式的培训或任何人的指导。他冒着经过计算的风险,大量杠杆化巨额资金,只要看好某一项交易,就会尽其所能获取一切收益。他将市场视为一门「赌博」的生意。

早在诺贝尔奖颁奖给行为金融学理论教授的十几年前,丹尼斯就已经发现如何利用行为金融在现实世界中获利的方法。在各种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都难以理解或模仿,他这种利用市场非理性行为的超群能力。因为他对机率与获利的理解相当独特。

丹尼斯的行事方式也十分与众不同。虽然媒体总是在猜测他的净资产,但他却避而不谈。「我觉得这很庸俗。」丹尼斯表示。或许他之所以不希望大众关心自己的财富,是因为他真正想证明的,是他的获利技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认为,如果教导得当,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学会成功交易。

有趣的是,他的合伙人威廉.艾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并不同意这种观点。两人的争论最终促使海龟计划实验诞生。该实验是在1983年和1984年间,借由招募一群学员,进行两期的交易「课程」。那为什么会叫「海龟」呢?这是丹尼斯称呼学员的暱称。他曾在新加坡旅行时参观了海龟养殖场,面对一大缸活泼好动的小海龟,启发了他:「我们要像新加坡培育海龟一样培育交易者。」

在丹尼斯和艾克哈特教导杰利.派克这样的新手如何赚到数百万美元后,他们的「学校」就关闭了,多年来,这个实验变成口耳相传的传奇,但几乎没有确切的事实可以证明。1989年,《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以头版标题介绍了在《国家询问报》(National Enquirer)刊登的这个故事:〈成功交易的技巧可以学习吗?或者这是与生俱来,只属于少数幸运儿的某种第六感?〉

(本文出自《撼动华尔街的海龟交易员》作者:麦可.卡威尔 译者:吕佩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