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大米:深耕品牌化“稻”路

春播一粒种,秋获千仓粮。连日来,含山县水稻迎来了秋收季,田间地头收割机械来回穿梭,一派丰收之景。

自古以来便享有江淮“粮仓”美誉的含山县,夯实农业为“固本”,将“含山大米”作为“一县一业(特)”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先后成立大米办、品牌农业办等机构,全力打造“含山大米”品牌,注册成立了安徽凌家滩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家滩公司)以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运营。公司专注于“含山大米”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为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在大面积收割水稻之前,含山县仙踪镇华芳家庭农场负责人施华与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对种植的水稻地块进行实测产量。通过收割样本、测量地块面积、称重测定水分含量等步骤,后续亩产将第一时间通知种植大户。

亩产数据在报表上仅为一串数字,对种粮大户来说,代表的是大半年努力的结果和最终的效益。测产结束后,施华难免有些紧张。

“今年因高温天气,部分早播水稻结实率不高,确实让我有些担忧。但好在生产的是凌家滩公司的‘含山大米’订单稻,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全程跟进,还有托底收购政策,让我们种植户心里有了底。种植前就已经签订了合同,从选种到销售都有了明确的安排,少走了不少弯路。”施华说道。

施华口中的“订单稻”,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下,种粮大户会根据与凌家滩公司签订的合同订单来组织安排水稻的生产。

对于“含山大米”而言,这种模式带来了稳定的收购渠道和统一的收购标准。对农户而言,以施华所在的芳华家庭农场为例,今年的“订单稻”种植面积1200亩,水稻种植之前就与凌家滩公司签订合同,清晰界定了种植的品种、面积、出米标准、保底收购价格以及额外的加购费用条款。

“从近年行情来看,种植‘订单稻’可实现亩均增收200元左右。”施华盘算着说道。随着稻谷成熟,他正带领着工人们忙着收割、烘干,准备将符合合同标准的优质稻谷交付给凌家滩公司。

“我们公司非常看重与芳华家庭农场这样的优质农户的合作,他们的‘订单稻’品质一直都很出色。这次稻谷成熟后,我们将严格履行合同约定进行收购,确保农户们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保障。”凌家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含山县,“含山大米”不仅是农产品品牌,更是农业转型与农民致富的亮点。近年来,该品牌已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并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安徽区域公用品牌等荣誉。然而,含山县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深化科技投入,推动大米产业的科技化与数字化进程。

如今,走进含山大米科创中心,大屏上的数字化平台清晰显示着水稻绿色生产基地分布点位、土壤湿度、温度等条件的变化情况,通过该管理平台,可对“含山大米”生产区域及生产基地地图上图入库、安装监控设备,实现农田数字化、溯源化管理。

在科技育种领域,含山县携手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于县内适宜区域设立试验田,持续试种了凌家滩01-10号的10个水稻品种,总面积达30亩。其间,定期邀请专家评估试验品种的长势,据此制定后续培育计划,并在收割后开展米质分析。同时,在品种研发、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水稻保优栽培等方面深入合作,为“含山大米”的品质提升与绿色环保生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不断增强大米产业的科技化建设,不仅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农田,还让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产品。”凌家滩公司董事长汤尚兵介绍说,“通过数字化平台,我们可以追溯到大米产品的生长过程,确保所售大米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这种可追溯性不仅增强了消费者对‘含山大米’的信任度,还可以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含山县继续“趁热打铁”,紧抓“含山大米”这一金字招牌,推出了《2024年“含山大米”全产业链创建实施方案》。该方案不仅明确了全产业链升级的目标,还通过七项重点工作,包括加大生产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管理、强化品牌建设、拓展销售渠道等,全方位提升“含山大米”的竞争力。同时,统筹1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参与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与财政支持。

方案明确,对于达到一定种植面积并采用特定种植模式的种植主体,以及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等企业认证的企业,将给予奖励。同时,对销售“凌家滩”牌含山大米的主体,根据年度销售量提供补贴。此外,每年还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技术培训、稻米文化节等活动,旨在推动大米产业的持续进步。

在此基础上,含山县还积极拓宽“含山大米”的市场影响力与文化内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线上,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开展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线下,则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举办稻米文化节等,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含山大米”的独特魅力与卓越品质。

以“含山大米”为核心,含山县正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抓手,逐步构建起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大米产业体系,全力推动大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唐延豪 赵淼 王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