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派对续摊?股海百亿资金紧盯

长荣、阳明、万海营业利益率又领先全球,2021年第三季营益率皆逾六成,全年总营收首度突破兆元台币,法人估总获利5,000亿元以上,3月殖利率行情,是台股百亿资金关注焦点。货柜三雄陆续在法说会上,释出2022是好年的讯息。

对此,国内资本市场看法分歧,虽然基本面利多、筹码面却利空,消息面干扰多。多位航运业大老直言,船公司盈亏六分靠环境,四分靠自己,这两年疫情令运价飙到前所未有的高点,未来也将因为疫情变得不可预测。

综合业界看法,疫情、国际贸易、运价指数、塞港、供需关系等五大指标,是观察海运市场荣景是否延续的关键。

一、疫情打乱供应链

在美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续强,亚洲国家收紧防疫措施,工厂、港口和仓库不时关停、壅堵下,据全球咨询商AlixPartners调查显示,供应链危机已跃居全球CEO最头痛问题。

全球约三分之一制造业聚集的大陆,新一轮清零抗疫,至少要到2月下旬北京冬奥结束,上海、天津等四大港口城市封闭管理,全美制造商协会表示,若大陆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不时关停,或扩大范围,对供应链稳定是一大挑战。

疫情也会造成船员、码头工人缺工或替换难度,船员仲介业估计全球约150万船员,疫苗接种率约25%,在多国边境未开、限制未接种疫苗民众行动下,船员荒是新挑战。

但也有好消息,默沙东口服抗病毒药让更多人接受,辉瑞最快3月为对抗Omicron的疫苗申请许可并量产。WHO认为疫情有望年底步入尾声。

二、国际协定移转货源

Alphaliner、Drewry预测2022年海运市场,新增需求大于新增供给;还有多项国际协定将造成货源移转。货柜三雄看好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上路,带动海运需求增加、贸易结构与物流方式改变,支撑亚洲市场运价维持高档。

阳明海运前董座谢志坚说,RCEP让大陆对东协贸易量增加,依目前造船计划,船公司普遍看好东南亚发展,除了造大船,增加中小型船数量,航线也会改变,像是远东到美东线,随着东南亚货量增加,足够塞满一艘船时,除了走巴拿马运河,走苏伊士运河的船也会增多。

为确保供应链稳定,许多企业将工厂移到东南亚、南美或墨西哥;两岸申请加入CPTPP(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台湾若无法加入,台商将转往CPTPP、RCEP东协国家布局,货量都会跟着移转。

大陆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际货代分会预估,2022年国际贸易总量将达到124亿吨新高。

三、运价指数高档震荡

上海航交所出口货柜SCFI运价指数过年前回测,在5,000点高档区震荡,美国线、欧洲线、东南亚线主要航点同步盘整,虽属年节因素调节,仍高于2021年SCFI运价指数平均3,753点。

接着2、3月年假加上淡季,全球供应链可望喘口气,但美国西岸码头工人合约6月到期,上半年开始谈判,若谈判不顺可能引发怠工或罢工,货主提前在第二季拉货,接着第三季旺季,将一路支撑高运价,但很难再达到2021年水准。

台骅董座颜益财说,高运费肇因「供需失衡」,2021年疫情舒缓引发报复性消费,海运供应链无法及时消化,缺柜缺舱频传,按目前疫苗施打与研发速度,2022下半年塞港会好些。

再者,运价不可能一直创高,关键在回档幅度与周期,只要下跌不逾三成,不用担心,若运价下跌、运量增加,船公司获利还是很好。

Sea Intelligence分析大陆出口货柜运价指数1998~2019年周期性变化,在波动周期的下行区间,平均每周指数下跌0.6~0.9%,可以此观察运价拐点。

四、塞港梦魇

全球航运能否在2022年恢复正常运作?据大型物流商Kuehne+Nagel在1月下旬监测,全球热点港口有逾600艘货柜轮在港口外停泊或漂流,且80%港口壅堵发生在北美。

除了疫情造成缺工,降低港口船舶装卸货物速度之外,美国为首的消费大国,疫情期间宅在家办公、运动、娱乐等,持续从旅游服务转往商品消费,激增的货量也是造成塞港的因素。据PIERS数据,2021年从亚洲到美国进口量为1,877万TEU,打破2020年创下1,660万TEU纪录。

航运业看法,美国消费需求仍然强劲,但库存水位偏低,零售商基于塞港等理由,提早订购比以前更多货品,加剧壅堵。

Sea-Intelligence预估,2021年在跨太平洋地区困扰零售商和进口商的港口壅堵和卡车、铁路等陆路交通瓶颈,将持续到2022年中。

五、大量造船运力过剩?

塞港降低船舶运力供给,闹船荒也是带动运价狂飙的原因之一,目前新船交船来到历史低点,但进入2022年第四季新造船交船量开始增加,到2023年增加约240万TEU、2024年增加约190万TEU,将达到交船高峰期。

据克拉克森的数据,2021年新造船和二手船总支出约1,470亿美元,比2020年支出740亿美元大增一倍,航商纷纷将获利转投资造船买船,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

截至2022年1月,前十大航商建造中的新船排名,论船吨(TEU),前三名依序为MSC逾110万TEU、长荣逾60万TEU、中远海运逾58万TEU;论船舶数,依序为MSC有72艘、长荣有67艘、达飞有52艘、万海有41艘。

新增运力即时投入,船公司可以抢赚这波高运价,但也有业内人士点出隐忧,随需求逐渐回归正常,可能出现运力过剩,届时运价或将重整。

这两年多头行情,应该淘汰的旧船留在市场继续赚一波,后续就看旧船淘汰速度与船公司在航线配置等调控措施,许多船公司采取租船、造船并行打组合拳,让船队规模更具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