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会战期间,国军援军真的救援不力?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友军有难,不动如山”似乎已成为国军的显著性标签之一,派系的纷争和浓厚的自保属性贯穿着这支部队的上上下下。特别在1944年的衡阳会战中,面对日军压倒性优势的国军方先觉部队,坚守孤城整整47天,最后无奈投降。
难道这又是一次国军见死不救传统的上演?方先觉部队真的是一支被友军坑死的孤军吗?
(突入衡阳城内的日军先头部队)
一、日军凶猛,方先觉孤军守城,衡阳危矣!
1944年5月,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早已在武汉四周秘密部署完备的日军,以神速而隐蔽之姿,突袭占领长沙,并向衡阳急速进军。仓促接战的国军来不及抵抗,接连损兵失地。
6月,日军重兵已兵临衡阳城下,将国军第10军方先觉部队团团围住在了衡阳城内。
每天,血腥惨烈的攻城战都在反复上演,一方是孤注一掷的日军,一方是誓死不退的中国军人,死磕之下,尸横遍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和硝烟火炮。
(日军战略进攻方向及衡阳所处重要位置)
衡阳城已然成为了炼狱。援军到底在哪里?!面对忠勇的部下,和冒死帮忙修筑阵地的衡阳市民,方先觉发出了质问。
二、多路援军解围,就连日军都无奈肯定
实际上,方先觉的死守不屈早已牵挂着重庆国民政府的心,衡阳在6月被围后,对解围的援军部署就已然在积极进行。
当时地处湖南南部的国军第46、62、74、79等军,均接收到解围衡阳之命令,他们奉命从东北、西、南三个方向轮番发起了解围作战。
特别是背负解围任务的国军第62军,这支驻扎在湘桂铁路方向的军队,成为了向衡阳突击的代表性援军。
(解围主力之一:国军62军军长黄涛)
7月,这支部队冲破日军层层阻碍,一马当先,一路逼近衡阳外围。到8月3日,蒋介石再电令“第62军不顾一切牺牲,再迅速奋勇前进,如到达衡阳解围,官升级兵重赏。”
收到电令后,62军军长黄涛立刻亲率部队改道沿湘江北上,到达衡阳南郊10多华里处,即与日军发生贴身激战,战士们甚至刺刀相向展开肉搏。
此时,为帮助62军打开解围局面,蒋介石压上了家底,又调来坦克部队及野炮营增援,不顾一切攻击衡阳外围日军据点。在衡阳西站控制权争夺中,团长丁克坚阵亡;而副师长余子武在雨帽山高地指挥作战时,遭敌密集机枪火力射击,当场阵亡。
(部队)
但第62军仍死战不退,在后续战斗中,师部副官林照、副团长钟敬敷、营长林志文、范兆元、署光等接连战死,给予了日军重大杀伤,正式挺进衡阳城郊。
就连日军方面,都不得不承认62军在解围战攻势中打得他们异常窘迫,导致一贯骄横的日军在战史日志中记载到:8月2日彼我进入“接战格斗”的情形,阵线纷乱,联队激战八日之后死伤惨重,一部因弹药用尽,最后只能用石块向“重庆军”投掷.....阵地被第62军突破时,我军曾集合马夫、通信兵等反攻。
试问:救援真若不力,还会得到日本人的肯定?
(方先觉)
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在得知62军上述英勇作战的事迹后,即传令嘉奖:“62军迅速挺进衡阳近郊西站,着即传令嘉奖,盼再接再厉,以解衡阳之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62军挺进至衡阳城郊之际,曾派下属453团第一营副营长葛天宝率部翻墙入城,准备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但遭日军优势兵力绞杀,牺牲惨重而回,这也是解围作战中,守军和援军相距最近的一次。
然而,62军的上述奋力解围,由于蒋介石一开始的失误,耽误了太多时间,却注定成了一场徒劳。
(伏案工作的蒋介石)
原来,早在6月衡阳会战之初,一支日军部队快速占领了衡阳外围重要据点白鹤铺,大惊之下的蒋介石误以为日军会直插广西,将原定增援前线的62军调整为退守祁阳,白白耽误了10来天的解围时间,事后证实这只是日军的阻援牵制部队,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直到7月,后知后觉的蒋介石才重新命令62军出发救援衡阳,这才有了前述奋力解围的这一切,可时间已然不够用了!
三、蒋介石开始失眠,竟然求起了上帝
战事一开始的焦灼,便让蒋介石开始失眠,据记载“是夜公(蒋介石)前后起床祷告三次,几未入眠也。”
(衡阳城内最繁华的中山路,只剩断壁废墟)
到了8月,在解围的诸路援军均进攻受挫,损失惨重后,一种回天乏术的不安在蒋介石心中滋生。这天他无奈的在日记中承诺:“愿主赐我衡阳战事胜利,当在南岳顶峰建立大铁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也。”
可是,苦心孤诣的蒋介石,个人也再难更改救援失败的结局了。
衡阳陷落后,在日军的宣传瓦解攻势下,对衡阳孤军见死不救的“谣言”也开始大肆传开,而这种“谣言”也得到了国统区个别报社的响应。
(通过粤汉铁路快速输送兵员和物资的日军)
纵观整场会战,国军奋力解围衡阳,最终失败的原因如下:
一是敌我力量悬殊巨大。日军明显有备而来,由横山勇中将亲自指挥,还增调来4个额外师团,使得整个日军拥有40余万人,超过了38年武汉会战规模;而国军方面,由于对敌情判断被动,兵力零散分布,特别是在衡阳围城战中呈现约1.7:10的悬殊比例。
二是后勤补给不济。整个衡阳会战期间,日军能通过粤汉铁路补给线源源不断从武汉运送后勤物资到前线,而奉命解围的国军部队,以“地处衡阳两侧山地”的夹击之姿,难以获取后勤补给,越打越乏。
(衡阳抗战纪念碑)
三是蒋介石坐镇重庆遥控指挥,对前线动态把握失误,特别是一开始对增援主力62军的错误使用,耽误了最佳解围时机。
援军,确实有在轮番拼死救援衡阳,只是回天乏术,战力已尽矣!
而此时的方先觉,一名喋血衡阳孤城,以1万余人部队,击毙4万余日军,打出对日1:6交换比的猛将,无疑是最好的内部振奋剂,国际观瞻也有所交代。
所以,衡阳会战,成就了方先觉英名,而当时尽力解围的援军部队,只好无奈当起了历史的负面注脚,接受舆论的挞伐,直至今天。
(蒋介石合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