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州…揭開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紗 唐崖土司城遺址

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图/本报湖北恩施州传真

恩施州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国巫郡。从元代起实行土司制度,至清雍正执行改土归流,终结了土司制度。唐崖土司城遗址成为土司文化重要组成,被列为大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享誉「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和「山地城市的佳作典范」。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西北、西南地区部族头目管理权。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朝至正十五年,鼎盛于明天启年间,废止于清雍正十三年,共历16代18位土司,计381年。曾是周边一千多公里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成为全大陆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土司文化遗址。

荆南雄镇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图/本报湖北恩施州传真

城址占地面积74万平方公尺,主要遗存有张王庙、「荆南雄镇」牌坊、衙署、大寺堂、土司墓、采石场、营房、桥上桥、院落、道路等。城址格局清晰,保存完整,为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城址之一,对研究土司制度和土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城墙作为唐崖土司城的重要部分,东、北、南面筑有外城墙,北面和东北面修建内城墙。其以自然石块加工后垒砌而成,随地形起伏, 采用「石包土」结构,展现古老建筑智慧。城内道路体系包括「三街十八巷」,主干道南北贯通,全长约60 0 公尺,是目前大陆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板道路。除主道、辅道外, 还隐藏着「九道拐」与「七十二步朝天马」,此为土司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专用逃生路。

唐崖土司城遗址,享誉「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图/本报湖北恩施州传真

「荆南雄镇」牌坊建于明天启四年,是朝廷为表彰第十二代土司覃鼎的战功而立。为唐崖土司城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遗存,是衙署区建筑群起始。牌坊为三开间砂石仿木结构,高7.15公尺,通宽8.04公尺。横额中两面书写「荆南雄镇」与「楚蜀屏翰」八个阴刻大字。中间枋面雕刻「土王出巡」、「哪吒闹海」等题材,两侧枋面雕刻「渔樵耕读、槐荫送子」及麒麟、龙、凤等图案。

覃鼎墓,为封土墓,墓前立有石碑,刻「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明朝末年,天下大乱,覃鼎奉调征讨奢安之乱等战祸,奋勇杀敌,血战有功,使得唐崖司由长官司升为宣抚司,他也升任都司佥事兼宣抚使,封为武略将军。覃鼎任职期间,唐崖土司走向鼎盛。